安罗替尼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驱动基因野生型肺腺癌的临床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4564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肺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均居首位。70%患者就诊时已经失去手术根治机会。肿瘤的增殖、浸润、转移需要新生血管的支持。因此,抗血管生成治疗成为一种重要的抗肿瘤治疗手段。研究发现,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药物可能起到协同抗肿瘤的作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降低肿瘤血管渗透性,从而增加化疗药物到达肿瘤的浓度。安罗替尼是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阻断多个信号通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且具有抗肿瘤增殖的作用。因此,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接受安罗替尼联合化疗或化疗一线治疗的晚期驱动基因野生型的肺腺癌患者,比较了两组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旨在为驱动基因野生型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筛选2018年06月01日至2020年06月01日在郑州人民医院就诊的一线接受安罗替尼联合化疗或单纯化疗治疗的晚期驱动基因野生型的肺腺癌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一般临床特征:本研究共入选53例驱动基因野生型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其中安罗替尼联合化疗组27例,单纯化疗组26例。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疗效评估:安罗替尼联合化疗组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均优于单纯化疗组(ORR 55.6%vs26.9%,P=0.034)(DCR92.6%vs57.7%,P=0.003)。安罗替尼联合化疗组的mPFS较单纯化疗组显著延长(mPFS 7.4个月VS4.2个月,P<0.001)。3.安全性评估:治疗期间未发生5级不良反应。安罗替尼联合化疗组发生率>15%的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44.4%)、贫血(33.3%)、血小板减少(25.3%)、乏力(51.9%)、厌食(44.4%)、恶心(33.3%)、呕吐(18.5%)、高血压(33.3%)、蛋白尿(33.3%)、高甘油三酯血症(29.6%)、TSH升高(29.6%)、肝功能异常(37.0%)、手足综合征(29.6%),其中,乏力、高血压、蛋白尿、TSH升高发生率高于单纯化疗组(P=0.031;P=0.021;P=0.021;P=0.033)。通过调整安罗替尼剂量及对症处理后,这些不良反应均可控制。所有安罗替尼联合化疗组患者最初安罗替尼剂量为12mg/天,1例患者因乏力及消瘦安罗替尼减量至10mg/天,1例患者因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减量至8mg/天。4.疗效预测因素评估:单因素分析发现,远处转移数量、脑转移情况对安罗替尼联合化疗治疗驱动基因野生型的晚期肺腺癌疗效有影响(P=0.017;P=0.032)。多因素分析未能发现预测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于晚期驱动基因野生型的肺腺癌患者,安罗替尼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疗效与安全性。远处转移数量≥2以及伴脑转移是安罗替尼联合化疗治疗疗效的预后不良因素。但远处转移数量和脑转移情况均不是PFS的独立预测因素。
其他文献
背景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骨肿瘤,占恶性骨肿瘤的0.78%,且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由于该病初期病程缓慢,无显著特异性临床特点,初期的局部疼痛或肿胀易被忽视,使得患者延误了最佳诊治时间。本课题将探讨通过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分析明确骨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诊断标准,并通过随访患者不同治疗方案的预后情况,探讨合理的诊疗方案和预后康复方案。目的总结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b
背景慢性肾脏疾病(CKD)在全球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患病率,被认为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影响全球约8%~16%的人。尽管CKD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但其治疗方法仍然是有限的。透析通过清除血液中的某些代谢废物,可部分替代肾脏滤过功能,但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当CKD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时,肾移植是唯一的治愈手段,但供体器官的短缺和长期接受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原
背景肥胖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全世界范围内肥胖人数的增加,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率也逐渐升高。截至2019年,中国30-69岁人群中23.6%患有OSA,8.8%患有中到重度OSA。在外科,行择期手术的患者中,成人OSA的患病率为10%-20%,减脂手术中OSA的患病率高达70%,而这部分患者中未被诊断的中、重度OSA患者比率又高达50%-95%。已有大量研究表明,OS
背景大豆皂苷Bb是存在于大豆中的皂苷类化学物,具有降低胆固醇、肝保护等多种生物学作用,但有关其在体内吸收、代谢与排泄等方面仍有许多问题亟待阐明,而这也是研究大豆皂苷Bb发挥生物学活性机制的理论基础。目的本研究主要以大豆皂苷Bb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SD大鼠体内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情况并建立体外Caco-2细胞吸收模型,进一步研究大豆皂苷Bb在肠道的吸收特性,为阐明大豆皂苷Bb的生物学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
背景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由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激活所致,皮损为沿单侧外周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常伴显著神经痛。病毒再激活与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近年来有研究提出带状疱疹的发生存在种族及遗传易感性。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是一种Th1型细胞(helper T cell,Th)因子,在细胞免疫
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发现,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hypertension,EH)患者相比,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患者发生心脏代谢病(Cardiometabolic disease,CMD)如心脑血管疾病(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VD)及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风险明
背景与目的:膀胱癌是全球发病率排名第十的泌尿系统恶性上皮肿瘤,其发病率存在性别差异,在男性肿瘤患者中排名第七,在女性肿瘤患者中排名第十七。膀胱癌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这些基因的改变导致膀胱癌细胞异常增殖,并侵袭到身体的其它部位。近年来,随着对膀胱癌的研究不断加深,人们对膀胱癌的认识不断提高,治疗手段也在进步。但是,膀胱癌治疗后容易复发的问题导致预后不良。因此,研究膀胱癌增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恶性程度最高的原发性脑肿瘤。尽管采用手术切除,放化疗等高强度治疗手段,患者预后仍非常差,五年生存率仅有4%-5%,我们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最近的研究表明Src家族激酶(SFKs)可能是GBM治疗的有希望的分子靶点。SFKs参与调节细胞增殖、生存、侵袭和血管生成等生理过程,在GBM中高表达且过度激活,SFKs信号通路的失调在GBM中诱导多种致瘤作用,
背景及目的心脏骤停(CA)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我国院外心脏骤停(OHCA)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影响OHCA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因素有许多,但相关研究结果并不完全相同。有研究显示,OHCA存在性别差异,推测雌激素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OHCA性别差异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郑州地区OHCA成人患者数据,来探索郑州地区OHCA现状、ROSC预后影响因素,及
背景:X染色体的长度约占人类全基因组的5%,但X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比常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对复杂疾病的影响更大。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生物学机制不同,使得X染色体上的关联分析方法比常染色体复杂很多。虽然目前已有较多的考虑X染色体失活(XCI)或剂量补偿效应的关联分析方法被提出,但这些方法是基于单位点的分析;当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较多时,由于多个位点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LD),基于单位点的X染色体关联分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