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异化趋势的可能性——以《红楼梦》乔利英译本为例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an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重头戏。文学翻译作为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媒介,不只是简单的归化处理和文化替代,它的翻译和其他翻译有着不同,其本质是文学艺术创作,它的目的是提倡文化多元,促进文化交流以及丰富目标语言等。因此,文学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更新。   本文通过回顾英美文化中归化翻译的历史和异化的兴起及影响,介绍了韦努蒂异化翻译理论产生的历史起源、政治背景,并总结出其贡献和局限性。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2004)一书先对归化翻译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批判,他从文学、文化和政治的高度力倡异化式或阻抗式翻译,以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他反对英美传统的归化翻译,主张用异化翻译方法,其目的是要发展一种既能抑制民族中心主义对原文的篡改又能抵抗以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以表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而据笔者考证,乔利的《红楼梦》英译本在翻译策略上大量采用了异化手段。该译本出版于1892年,与Davis,Tom,Bowra的其他三个《红楼梦》英译本一样,尽管不是全译本,“只被当做学习汉语的材料”(陈宏薇,江帆,2003:47),但却尽最大可能地保留了源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体现出明显的异化翻译趋势。值得指出的是,乔译本的研究在学术界至今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其研究文献和相关著作也鲜有披露。收藏于古腾堡工程(最早的数字图书馆),直到2003年8月,乔译本才被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高级系统分析员史蒂芬·托马斯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极好文学作品”在该校图书馆网站上向西方读者极力推荐,通过强大的网络资源让更多的西方甚至全世界的网民了解与霍译本不同的汉语语言和文化。乔译本在网站上的广泛传阅表明了文化交流全球化下的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经典《红楼梦》新的需求和渴望,因为归化翻译的霍译本已不再满足现代西方读者对多元文化共存下的期待视野了。乔译本大量中国语言文化特色的保留点亮了西方读者的眼睛,引起了西方读者的兴趣,新时代下的西方读者不满足于只符合欧美文学传统规范的文学作品的输入,开始表现出海纳百川的需求,一种对异化产品的接受的趋势。基于这一新的动向,萌发了作者对文学翻译异化的思考。   本文意在用韦努蒂异化翻译的理论对乔利英译本的异化现象进行分析,说明异化翻译通过遵从源语语言和文化规范,在文化交流方面有着突出优势。在当今信息传播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韦努蒂的异化策略通过在目的语文化中保留外国文本的差异性的方式,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因此,随着信息传播全球化发展日益迅速,破除了以往译者对信息的垄断,读者求异求新的需求极度高涨,越来越要求翻译的作品能保持不同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应该大有作为,也有可能发展成未来文学翻译的趋势,以此还原各民族文化的本来面貌,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
其他文献
学位
科技进步使人们的交际模态发生变化,用多种符号表达意义创建信息进行沟通。多模态又称多符号,包括口头和书面语言,图片,图表,空间及其它用于构建意义的符号资源,体现人物形象的多样
李立杨(Li-Young Lee)是当代在美国非常受人关注和欢迎的华裔诗人,他用英语写作,作品进入美国诗坛,被收录在许多美国诗选里。他的曾外祖父是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袁世凯,父亲李
互文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属性,它能够帮助作者呈现他人的研究课题、方法、结果等内容,并且在此过程中借助其他研究者的成果来证明自己研究课题的创新性、研究方法的正确性以及研
学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西方认知语言学领域中出现的概念隐喻理论,是由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的新理论。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的概念,并在认知语言学界引
根据Nios Ⅱ处理器的Avalon总线规范,设计了一款面向步进电机的控制器IP核。该定制IP核采用软、硬件协同设计的方法,功能符合Avalon总线的读写传输时序,具有完备的步进电机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