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自由度混联机器人运动学标定与RTCP检验技术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long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航空航天、铁路运输、大型航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目前存在大量对大型结构件的现场加工、装配、维修的需求。大型结构件具有外形尺寸大、几何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等特点,对其制造和维修等均面临着诸多的技术难题。为了适应加工大型结构件时大范围移动、局部高速精密加工的服役环境,以并/混联构型装备为核心功能部件的单机制造单元或多机制造系统正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几何精度是制约混联机器人拓展其应用领域的瓶颈问题之一。在具有一定基础制造精度的前提下,运动学标定是进一步提高混联机器人几何精度的有效手段。本文以一种新型5自由度混联机器人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其运动学标定技术,并着重采用正则化方法解决了误差辨识过程中存在的因辨识矩阵病态性而导致辨识结果不适定的问题。首先,基于旋量理论建立了满足完备性和最小性的混联机器人几何误差模型。其次,在误差参数辨识环节,提出两种用于评价辨识算法有效性的指标,并基于仿真结果比较了四类正则化辨识算法的解的稳定性以及解对模型的预测能力。同时,研究并揭示了测量噪声对各类辨识算法的影响规律。最后,提出误差补偿策略并开展运动学标定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学标定后混联机器人在全工作空间范围内的位置误差和姿态误差分别被降低至0.054 mm和0.041o以下,从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RTCP技术是检验五轴联动加工装备综合精度性能以及加工能力的有效手段,本文围绕RTCP检测原理与技术在混联机器人的具体应用开展了相关理论与实验研究。首先基于多目标优化算法获取混联机器人RTCP检验中心位置以及最大检验姿态角,使得机器人在操作空间具备最大姿态角检测范围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关节空间中主动关节相应的运动范围。然后设计并规划了三种标准RTCP检验轨迹和一种包含了丰富的运动速度状态的优化“8”字形轨迹。最后,计算RTCP轨迹最小曲率半径,确定NC指令的最大插补步长,并根据规划的检验轨迹生成相应的NC指令,进而开展混联机器人RTCP精度检测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运动学标定的基础上,RTCP检验方法可以通过检验末端位置误差来有效检测机器人的动态误差,进而评价混联机器人的五轴联动精度。
其他文献
高速主轴的热、动特性对机床加工精度与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定位、定压预紧主轴由于预紧力不能灵活调整,无法满足不同工艺对热、动特性的综合要求。另外,普遍使用的循环冷却方式,虽然能够很好的控制轴承外圈和主轴壳体的温升,但对转子温升抑制较弱。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高速主轴热-结构耦合建模和仿真方法、以及基于预紧力的热特性控制装置和方法。基于Jones轴承模型,综合考虑了主轴热效应和离心力效应引起的轴承
在“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背景下,机器人协助工人完成生产任务逐渐成为现实,人机协作研究成为了机器人领域新的研究分支。具有人机协作功能的协作机器人与传统机器人有很大的不同,协作机器人可以和人工作在同一工作空间中。协作机器人不需要操作者熟练掌握编程技术,操作者可以拖动机器人完成示教,进而完成装配等任务。但是操作者拖动机器人时不能保证装配件之间完全配合上,因此协作机器人的柔顺性也非常重
微创手术机器人具有操作稳定性好、精度高、不易疲劳等优点,是复杂手术实现微创化的重要技术途径。然而,目前还没有成熟的力传感技术可以应用在微创手术机器人中。本文针对微创手术中的触觉诊断,基于光纤传感机理,选择了光纤布拉格光栅(FBG)为传感元件。通过柔性机构变形理论,提出了新型的柔性结构,并进行了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将FBG与优化后的柔性结构结合开发出微型化、高精度的力传感器,研制出相应的原型样机,并
随着智能制造的提出,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具备可以与人交互并协同工作的协作机器人在市场中大量涌现。然而由于传统的机器人示教技术存在着工作效率低下和较高的专业门槛,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今的工作生产需求。虽然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许多交互性较好的示教技术,但是由于各自传感器存在的局限性,都未能十分理想地实现协作机器人的示教控制。因此,本文提出一种融合体感设备Leap M
在传统观念中机械结构被人们视为冷冰冰的被控对象,其只能通过控制指令产生相对的运动和力。近年来,随着机器人技术,机构学以及材料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种新的具有思考能力的机器重新回到专家学者的视野,于是机械智能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提出了一种以“智能”材料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为致动器,设计并制造出一种依靠自身运动逻辑控制的爬行机器人。该机器人致动系统将
近年来,PPP模式运作方式在国内基础设施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我国应用PPP模式稍晚,运作经验远不如国外成熟。本研究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PPP模式应用及国内外PPP模式物有所值评价现状,引出了物有所值评价程序待完善、项目群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项目群评价方法的选择这三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首先提出假设,在PPP项目开展物有所值评价前,需进行项目群的比选和排序,完善PPP项目的评价
高速度、高加速度、高精度已成为高档数控机床主要的发展方向。进给系统作为实现机床空间运动的核心功能部件,其动态误差是决定数控机床加工精度的关键因素。明晰机械和控制系统参数及两者之间耦合作用对进给系统动态误差的影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进给系统机电-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为载体,开展进给系统动态误差影响因素分析及优化方法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于模态缩法和集中参数法,考虑进给系统传动件结合面间
本文密切结合Tri Mule五自由度混联机器人研制需求,深入研究Tri Mule机器人中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精度综合问题,内容包括误差建模、公差建模、精度分析与综合,旨在建立关键零部件形位公差与末端位姿误差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公差层面的精度综合,为整机的制造与装配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Tri Mule混联机器人中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的几何误差源是影响机器人末端位姿精度的主要原因,故以该并联
在发生地震、山体滑坡、飓风等大规模灾害后,由于伤亡数量巨大,专业救援人员的数量无法满足需求。此外,灾后现场结构复杂,破坏严重,到处都是坍塌的建筑物和狭小的空间,救援人员无法进入,这大大限制了救援工作的开展。因此,发展抢险救援机器人具有重要意义。救援机器人具有身体小巧,运动灵活的特点,能适应狭小空间下的工作环境,常用于军事调查和灾后搜救等任务。然而,目前的救援机器人大多采用复杂的控制和驱动系统来实现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作为多学科交叉共融的机器人学科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这其中,由于人们对机器人安全性、灵活性等需求不断增强,基于仿生原理的连续型机器人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比于传统的刚性机器人,连续型机器人不具有离散关节和刚性连杆,采用与章鱼触角、象鼻等生物器官类似的柔顺结构,十分适合在狭小复杂等环境中进行探测、抓持等操作。对于连续型机器人来讲,高安全性与灵活性是其最突出的两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