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并联机构的颈椎康复机器人设计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qie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头部运动障碍或头部下垂综合征(DHS)在许多运动神经元疾病中十分常见,患者的颈部肌肉发生退行性减弱,使得抬头或移动头部变得十分困难。目前该疾病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主要使用颈托设备来缓解头部下垂的症状。然而,颈托使得头部的运动受到局限,也不能按照患者想要的移动方向进行调整。因此,研究一种可以实现临床治疗、功能全面、康复机理完善、操作方便的颈椎康复机器人,对于治疗、康复头部下垂综合征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并联机构的颈椎康复机器人,用于由头部下垂综合征造成的活动不便患者的康复训练。以人体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机构学、虚拟样机技术和机器人控制技术为工具,进行颈部结构分析、机构原型设计、机构运动学分析、参数优化及控制仿真。论文首先分析了各种颈椎康复设备——颈托与康复机器人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其优缺点;充分查阅国内外相关产品与文献,对具有康复运动类似运动形式的相关并联机构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同时,以人体颈部结构为研究对象,确定了人体头部通过颈部实现屈伸运动、侧弯运动和旋转运动时,颈椎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以此作为机构的设计准则,得到一般性机构运动规律,对机构构型展开了设计,并进一步对机构的运动规律进行了验证。论文分析了所设计康复机器人的自由度、位置正逆解、速度雅克比及奇异性等运动学特性;分析了人体头颈部、动平台、各支链上、下连杆的静力学受力情况;对机构屈伸、侧弯和旋转运动时的运动耦合方式进行了研究,同时得到了机构的伴随运动以及工作空间的特性,验证了机构对伴随运动的容纳性及安全性能。最后,基于逆运动学求解了特定康复动作下的机器人驱动关节的输入量,并设计了控制器以实现期望的运动控制,且通过虚拟样机仿真对所设计机构的工作性能进行了验证。全文共有图67幅,表9个,参考文献77篇。
其他文献
从2021年以来,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第二港务分公司(以下简称"二公司")党委面对国有企业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认真研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对党的建设创新思路,探索方法,大胆实践,加强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廉洁文化氛围。
当今,履带式作战车辆层出不穷。针对履带车辆的传统路障多为固定形式,且需要提前布设。为应对现今履带式车辆,阻拦其移动,本论文对可变形多面体路障机器人进行研究。目的是提升反履带式车辆装置的灵活性,升级反履带式车辆装置的功能。首先对履带车辆以及传统阻拦履带的设施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分析传统式路障设施的机理,了解多面体机器人的相关研究进展现状。创新性地提出了以多面体作为基本构型的可变形多面体路障机器人。分析
随着足式机器人多年的快速发展,足式载运平台在多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相比于轮式和履带式等传统移动方式,足式机器人在山地环境、物流运输、教育娱乐和星球探测等场景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与此同时,闭链多足机器人与串联多足机器人相比具有少驱动数目、高运转频率和突出的负载能力等特性,但因为其足端轨迹的单一、地形适应性差,限制了闭链多足机器人的多场景应用。因此,以研制适用于多场景多轨迹的足式机构为目标,优化突
纳米机械传感器因其灵敏度高、体积小等优点,在生物、化学传感器的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微悬臂梁光波导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兴纳米机械传感技术,其将机械力学中的悬臂梁结构与光波导技术结合。当悬臂梁在静态模式下表面受力时,偏转挠度改变会使悬臂梁光波导与输出波导间的光耦合功率发生变化,通过结构的输出光功率变化可以实现对悬臂梁偏转的高灵敏度检测。这种检测技术不仅具备纳米机械传感中已有的灵敏度高、体积小等优点,相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保证机械特别是大型旋转机械的正常有序运行,对工业生产和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滚动轴承是许多大型旋转机械的关键部件,旋转机械的长期安全运行与滚动轴承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针对于滚动轴承的故障诊断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数据时代以来,传统的故障诊断方法需要大量的人工处理过程,已经无法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由于可以从原始数据中自动提取特征的优势,深度学习在机械故障诊断
人脸聚类是利用未标记人脸数据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人脸数据库构建、人脸图像标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一般来说,人脸聚类效果的优劣,主要受到所采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和聚类算法设计这两方面的影响。随着深度学习在人脸识别上的应用,深度面部模型已经成为目前主要的人脸特征提取方式。现有多数人脸聚类算法是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提出的,聚类规则采用相似性度量,但卷积神经网络更适合处理欧式空间的数据,因此,如何有效学习到不同簇
随着数据通信业务量的指数级增长,人们对高速无线技术的带宽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云无线接入网(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前传链路的容量受限问题难以忽视,为降低数据存储对带宽的需求,本文将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技术应用到C-RAN前传受限链路,并进行射频拉远端和基带处理池功能分配,减少了C-RAN前传链路负载,提升了传输信号的恢复精
近些年来,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编队、人造卫星等领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注意。目前,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问题主要包括一致性控制、编队控制和包含控制等,在此类问题的研究中,智能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情况下,我们用拓扑图来表示智能体之间的通信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智能体系统的通信拓扑大多被假设为固定拓扑,而考虑到多智能体系统所处操作环境的复杂性,智能体之间的
实际工程系统往往都设有物理安全边界,例如流水线工业系统,风力发电系统,电力系统,高铁系统等,运行过程中系统自身状态受物理边界严格约束,以确保长期稳定可靠运行。一旦这样的物理约束装置被忽略或发生故障,系统就面临超界运行风险甚至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随着工业生产复杂化,相应的生产装置和系统的非线性特性日益凸显,系统参数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加,系统控制器设计难度也随之增加。因此,针对具有参数不确定的非线性系统的
定位技术是实现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的关键技术之一。视觉SLAM是一种同时完成定位与地图构建的技术,目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和研究。针对视觉SLAM在一些室内场景无法有效定位的问题,通常借助自身算法框架的冗余性完成重定位。但是该方法导致了定位实时性的下降,当机器人快速移动时,这种影响尤其明显。为了避免冗余的算法框架对视觉SLAM定位实时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引入IMU来辅助视觉SLAM,实现多种工况下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