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浙江大学”在黔时期社会服务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1f2l3x4j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抗战爆发,为保存文化实力,高校纷纷内迁。此时,社会服务理念刚传入中国兴起不久,外辱侵华、救亡图存的现实背景,又进一步为社会服务理念在国内高校繁荣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高等教育界在郭秉文等人的积极倡导下掀起一股大学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服务的思潮。国立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带领下经浙、赣、桂,1939年年底入黔定居遵义、湄潭、永兴近七年(1939-1946),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取得切实成效。浙大在黔时期的社会服务实践是社会服务理念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典型个案,鲜有系统性的全面研究。本文以浙大为个案,采用文献法梳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整理、辨别相关史料,以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理论为指导,论从史出,尽可能翔实还原浙大在黔时期的社会服务的目的、机制与内容,分析浙大社会服务实践的特色,总结经验,为今天地方高校提供借鉴。研究显示,浙大在黔办学时期,人才培养兼具国际趋势和国内实际,既考虑到长远建国的需要,又立足地方现实,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方面,全校师生在“求是精神”指引下,以地方自然、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奠定了地方工农业、文化教育起步基础;同时,浙大以服务地方为师生学以致用的教学实践途径,积极与地方合作,从地方获得办学资源,浙大人才培养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从一所普通国立大学跃升至全国排名前五、享誉世界的“东方剑桥”。竺可桢为浙大确立的“求是”精神,赋予其丰富的内涵,积极倡导树立服务的人生观,明确浙大立足地方的办学定位,制定长远的办学方针和其高效的服务机制,对促进浙大社会服务实践取得切实成效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浙大立足地方,扎根农村,与各级政府积极合作,集中学校优势力量,深入调查地方社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既能促进地方行业发展进步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校教学、科研基本工作得以保障,又平衡好大学服务地方的职能。这些都为今天地方高校的发展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本土经验。启示地方高校,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契机,确立面向乡土的办学定位,扎根农村,建立校地共赢的办学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奠定产业扶贫的科技基础、共建生态文明,促进乡村全面现代化,以乡村资源为特色,集中优势力量,走内涵式、特色化办学,谋取长远发展。
其他文献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与焦点。全国上下各个层面的高校都纷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开展已走过好几个年头,因此其效果也备受各界的关注。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不仅关乎创新型国家建设,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也需要了解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状况。本论文是从质量管理入手,对G省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行调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职业结构变迁加速,传统职业淘汰快,新职业不断涌现,迫使人们处于持续不断的学习之中,催生了在职人员提升学历的刚性需求。在本科生规模扩大的同时,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更是成为规模扩张的主体,为在职人员提供了灵活、便捷的学历提升通道;其中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人才培养在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规模的扩大,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日益成为突出的问题
众所周知,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程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材是课程的依托,数学教材更是数学知识的主要承载体,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研究数学教材具有重要的意义。“三角形”内容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分布在整个义务教育的三个学段中,它能帮助学生获得数形结合、逻辑推理、分类讨论等重要思想方法,所以对“三角形”内容编写特点进行研究很有价值。同时,数学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任务。初中英语教师需要借助英语课堂的教学培养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从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的内涵理解出发,围绕初中学生分析、推理和评价技能的培养展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行动研究,旨在培养初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英语阅读水平的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问题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们的青睐,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对优秀教师问题情境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出其行为表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基于此,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采用文献分析、课堂观察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初中优秀数学教师问题情境教学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初中优秀数学教师问题情境教学行为进行案例研究,得到主
语境理论作为当前语言学界的热门研究话题,它的研究成果对外语教学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波兰籍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了语境,他在阐述意义与语境的关系时指出:话语与语境是密切相连的,语境与意义的理解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词语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语境制约的,没有语境的帮助,很难确定词语的真正内涵。词汇作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基础环节,一直都受到教师也学习者的重视,但语法翻译教学法仍被许多教师采用,忽视了语
前些年学校体育安全事故频发,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安全第一”成了所有学校体育活动的指导思想,但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遏止了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极大的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尤其是高中生,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压力,每天文化课学习任务繁重,活动时间有限,体育活动的放松和锻炼对其至关重要,得不到充分锻炼的学生,身体素质急剧下降,不仅影响到了健康,也影响到了学习状态。近些年,国家对学生的健康越来越重视
英语是中学最重要的科目之一,英语能力是一个人的素质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但是,现阶段的高中英语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学生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水平仍然很低。在教学改革中,贵阳九中所属区域的英语教研活动中提出了根据最近发展区和支架式教学的理念和实践范例,该校老师根据个人经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支架式教学实践。然而,他们的个人教学设计和实施是否真正体现支架式教学,是否达到支架式教学效果,解决学生学习困难和问题,
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初中物理是物理学科的基础,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能量的重要学科。要学好物理学,必须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学生在学习物理时,有些物理问题,特别是物理概念、定律、实验、生产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解释和理解、物理条件区分、物理公式的理解和应用等容易混淆。本研究参考相应的文献资料,在对乡村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乡村初中物理教学中易混淆问题进行梳理,探究对
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在我国,农村学校的数量及在校生规模占全国较大比例,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有赖于扎根于农村的教师队伍。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在我国农村中学普遍存在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等问题,制约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本研究以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管理为选题,从多方面探索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