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类网络谣言传播研究 ——以COVID-19疫情为例

来源 :湖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yu0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谣言就如同病毒一般,不知何时会出现,也不确定何时会消亡。随着媒介的发展谣言也在不停的变换自身的寄生形态。新冠疫情期间,社交媒体不仅能及时传播最新疫情信息,也能成为谣言传播的主要平台。本文试图回答在新冠疫情时期网络谣言内容特点有哪些?传谣者的动机是什么?有哪些因素会对谣言传播产生影响?进而基于当下疫情发展趋势,对谣言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预判传播因子的预判,并给出对应性的建议。全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阐述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点,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进行述评。第一章案例分析。通过Python工具,对新浪微博账号“微博辟谣”所发表的内容进行挖掘。并通过NVIVO进行编码,整理出6个相关主题:虚假疫情信息类、虚构疫情影响类、编造防控措施类、病毒错误认识类、特殊人物谣言类和开学复工类,进一步分析疫情类网络谣言的发布时间、发布区域、发布渠道等规律。第二章疫情类网络谣言传播内容研究。结合第一章关键词,进一步讨论新冠疫情时期网络谣言内容特征。研究显示:疫情类网络谣言内容的倾向使用夸张词汇等三个主题特征,以及伪造专业人士、模糊关键数据等五个“信源”特色。互联网的特性对于疫情类谣言传播的裂变速度、扩散范围、可信度、失真率以及谣言的控制力均产生影响。第三章疫情类网络谣言的传播动因研究。造谣者动机分为出于好意、道听途说、为搏眼球三类。信谣者心理按照基于重要性的关注心理、基于环境不确定的恐慌心理等五类,也为后文验证谣言传播因子做出铺垫。第四章在改进后的谣言公式基础上,运用主因子分析法提取出五个疫情谣言传播的因子,进一步运用线性回归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最后提取5个主因子分别是:疫情的重要性、疫情的管控力度、疫情的刺激性、疫情的涉入感以及疫情的不确定性。第五章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并从政府、社会、公众、技术等6个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其他文献
范文澜先生的《文心雕龙注》(简称“范注”)征引详丰、校订精细、抉幽阐微、论理深富,在“龙学”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范注”按刘勰之意将《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分为上下篇,并分别在《原道》篇、《神思》篇注释部分将上篇二十五篇、下篇二十篇的逻辑结构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上下篇两图表中,下篇“创作论”图表以符号的形式连接各篇,内涵丰富,逻辑严明,值得深入研究。对此,本文除绪论、结语外,拟分四章
梯玛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它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土家族地区传承并发展着,这一历史过程彰显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以土家族长篇巫祀古歌《梯玛歌》为研究对象,在细读《梯玛歌》文本的基础上,系统运用文化学理论与方法全方位、多视角的对梯玛歌进行系统全面的解读,在梯玛歌的唱词、文化内涵、文化功能上进行深度上的拓展,解析其背后隐藏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梯玛歌的
当代社会“教育的期待”指的是一种隐含于大多数社会阶层的“功利性”的教育价值观,表现为通过应试教育实现个体向上的社会流动的期许;而“期待的教育”则是从应然层面的分析,表现为通过素质教育的开展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笔者选择恩施市E中作为研究个案,因为E中在“235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实现了“十二年十二跨越”的大进步。但是在田野调查后,笔者发现E中学的教育教学探索仍然服务于应试教育,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恩施州)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品质高,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是恩施州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生态文化旅游已经发展成为本地产业集群的首善产业,取得良好的成绩,并获批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但该地区受武陵山区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共同趋势,世界各民族之间也越来越发觉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当中有许多值得传承与发扬的内容,以往传统传播方式已经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而网络游戏传播效率快、传播范围广、受众多样化的特点受到关注,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游戏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播也成为学界讨论的问题,也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越来越来受到青少年群体的青睐,
近代以来,学界关于禁烟史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热点,出版了大量专著与论文,但专门涉及到民国时期鄂西南禁烟状况及禁烟研究的著作极少,因此,笔者认为关于通过对民国时期鄂西南禁烟研究,不仅可以极大丰富近代禁烟区域史的内容,而且对于现在国家进行禁毒斗争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运用民族学、人类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希望通过对民国时期鄂西南禁烟情况的研究,一方面能评价和总结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视觉再现,视觉修辞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1950-2016年《人民画报》(中文版)800多期封面图片作为研究文本,从视觉修辞理论视野考察不同时期画报封面图片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问题,主要观照了视觉修辞呈现的中国形象是什么、是基于何种语境、使用了哪些策略,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以及新时代画报图片生产对塑造国家形象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本文第一部分展现了
雷思霈是明代宜昌籍的公安派文人,官至翰林院检讨。文学上与公安三袁相唱和,主张诗歌要抒人性情,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张。本文主要从雷思霈的诗集着手,探讨雷思霈的生平、交游、诗歌思想与诗歌特征,并分析这四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以期能够对雷思霈其人其诗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把握,进而阐述其在明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具体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针对雷思霈的研究价值和意义、雷思霈的研究现状展开。从研究价值上来看,研究雷思
“满堂音”是鹤峰县五里乡极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它是在漫长的流传中逐步从皮影戏中脱离出来的一项民间说唱,2007年被列为湖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堂音剧团这个民间艺术团体展现了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乡音乡韵,对“满堂音”戏曲的传承和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剧团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也面临一些困境。本文运用文献法、深度访谈法和参与观察法等方法,通过对鹤峰五里乡满堂音剧团的深入调查,分析探讨民间剧团在当
高等教育教学形态的发展有其内外逻辑,“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当下,高等教育存在学校教学管理惯性沿袭、师生教学适应消极被动、课程资源供给结构失衡、信息技术条件支撑羸弱等问题,制约着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新形态的形成。高等教育“双线融合教学”的理想图景在于教学时空弹性灵活,教学主体良性互动,教学内容整体融通。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培养师生双线教学适应能力,整合优化课程资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