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增长是否趋于收敛,是近年来国内经济学界争论的热门问题之一,这不仅源于实践上经济发展的现实迫切要求缩小地区差距,实现经济的共同增长,同时也源于理论界不同经济学流派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争论。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经济最终都将收敛于“稳态”水平,人均收入的增长率最终为零;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持有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由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的存在,经济可实现持续增长,收敛是根本不存在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差异日趋明显,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局面,很多经验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在我国不存在经济增长的绝对收敛,但却存在地区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或条件收敛。横截面数据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是经验分析中常用的两种计量经济学模型,但两者依据的数据结构所包含的信息量是不同的,面版数据模型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两种模型的优势。本文全面介绍了横截面数据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和面版数据模型,认为西北地区经济增长数据适合时间序列模型,所以运用时间序列模型对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历史上是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所在,也是中华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解放初期至改革开放,由于国家对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倾斜和大量投入,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一度有所缩小;但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地区作为落后经济发展地带的面貌不仅没有改变,反而有增强的趋势。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内部经济增长收敛性呈现出动态的演变趋势。新疆区作为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果显著,而甘肃省相比之下,经济发展速度却放慢。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改革开放以前,西北地区经济增长是趋于收敛的,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增长却趋于发散。广义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扣除劳动、资本因素之外,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概括,因果关系检验说明全要素生产率差异是引起西北地区经济增长发散的重要原因。经济预测是充分的利用历史信息来预报未来的趋势。本文在最后一部分首先建立了包含全要素生产率的传递函数模型,然后预测了以2004年为起点未来8年西北经济增长的收敛趋势,预测结果显示在未来8年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将会缩小,而西北地区经济增长将逐渐趋于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