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典型设施蔬菜地土壤板结与泡沫砂修复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00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大量水稻田改为设施菜地。水稻田改为设施菜地后由水旱轮作变为长期旱作,加上设施蔬菜地高温、高湿、无降水的特殊环境,以及高肥料投入、高复种的种植特点,导致土壤结构更易在短期内严重退化,发生板结。土壤板结会降低土壤养分利用率,引起蔬菜减产,土壤板结已成为设施蔬菜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障碍因子。因此,明确水稻田改为设施菜地后的土壤板结发生机制,对于土壤生产力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关于水稻田改为设施菜地土壤性质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化学、生物、环境等方面,对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相对较少,土壤板结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土壤板结必然会降低土壤通气孔隙,蔬菜生长往往需要透气性好的土壤。传统的土壤板结修复方法主要包括施用有机肥和掺沙。设施菜地背景下,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存在有机肥矿化速率快,改良效率低,施用量大等缺点;由于沙子容重大,内部没有孔隙,掺沙改良土壤存在增孔效率低的缺陷。为此,本研究提出一种新型无机土壤结构改良剂——“泡沫砂”。它具有质地轻、内部孔隙含量高等特点,理论上可以直接重构土壤孔隙结构,但泡沫砂在板结土壤改良的效果、效率,以及进一步对养分的调节,如对土壤氮矿化和氮淋失的影响等,目前尚不清楚。
  为此,本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主要研究区,设施菜地板结土壤为土壤结构退化和修复机制研究对象,泡沫砂为土壤板结修复改良剂,利用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和13C固体核磁技术等新方法,通过野外调研采样、温室盆栽试验、室内培养试验和土柱淋溶试验,来分析水稻田改为设施菜地后土壤团聚体与碳组分变化特征,建立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结构特征间的相关关系,揭示设施菜地土壤的板结退化机制;通过分析泡沫砂添加量与土壤物理结构、土壤养分指标的相关关系,明确泡沫砂对板结土壤的修复效率以及对土壤氮矿化和养分淋失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水稻田改为设施菜地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降低,土壤发生板结。水稻田改为设施菜地后,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减弱,例如,>2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3.7%和27.9%,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分别降低了34.2%和34.2%。水稻田改为设施菜地后土壤有机碳组分结构发生变化,其中以烷基碳和烷氧碳为代表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官能团含量降低,烷基碳和烷氧碳含量分别降低16.4%和24.4%;而以芳香碳、羧基碳和酮碳为代表的惰性有机碳官能团增加,芳香碳、羧基碳和酮碳含量分别增加32.0%、30.5%和46.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活性有机碳官能团与>2mm团聚体分布、平均重量直径呈正相关关系;惰性有机碳官能团与>2mm团聚体分布、平均重量直径呈负相关关系。
  2、设施蔬菜种植背景下土壤有机质对土壤结构特征的改良效果减弱。设施菜地条件下,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结构特征的定量关系为:土壤有机质每增加1g·kg-1,土壤容重降低0.0037g·cm-3,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增加0.0024mm,土壤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的分别增加0.166%和0.096%。传统旱地研究结果则表明,土壤有机质每增加1g·kg-1,土壤容重降低0.0046~0.0117g·cm-3,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增加0.029~0.084mm,土壤总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分别增加1.15~2.73%和0.58~0.822%。设施蔬菜地土壤有机质对结构特征的改良效果低于传统旱地。有机肥往往是通过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由此可见,设施菜地背景下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可能存在低效的问题。
  3、泡沫砂能高效修复设施菜地土壤板结。泡沫砂添加量与土壤通气孔隙度有显著的定量关系:泡沫砂每增加1t·ha-1,土壤通气孔隙度增加0.18%。泡沫砂添加量与土壤通气孔隙度的定量关系是有机肥的近2倍。泡沫砂与不同孔径通气孔隙度存在显著的定量关系。泡沫砂每增加1t·ha-1,200~500μm、500~1000μm、1000~2000μm和>2000μm通气孔隙分别增加0.01%、0.02%、0.03%和0.11%。泡沫砂的土壤通气孔隙提升效率随土壤孔隙孔径增大,这可能是由于泡沫砂通过自身的孔隙结构直接增加土壤通气孔隙。通过对比不同泡沫砂用量CT扫描图像和通气孔隙提取图像也可以发现,改良过程中土壤的泡沫砂保持了自身的通气孔隙结构。
  4、泡沫砂能提升设施菜地增加土壤氮可利用性,提升土壤持水能力、土壤供氮能力和供氮速率,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矿化试验结果表明,泡沫砂施用量为5%、10%和15%时,设施蔬菜地土壤净氮矿化量分别比CK(0%)处理增加19.2%、49.5%和121%,矿化氮中硝态氮分别比CK增加1.92倍、14.2倍和53.8倍,矿化氮铵硝比分别为98∶2、96∶4、85∶15和60∶40,氮矿化势比CK增加22.6%、49.2%和120%,土壤氮矿化速率常数k增加-9.70%、17.0%和38.1%,土壤氮矿化综合指数增加9.86%、76.3%和201%。淋溶实验结果显示,泡沫砂用量为33.8t·ha-1、67.5t·ha-1和101t·ha1的处理,土壤持水孔隙度分别比CK增加4.19%~6.54%,土壤淋溶液体积减少1.75~5.14%,土壤淋溶液氮素浓度比CK增加27.6~42.4%,土壤淋溶液磷素浓度增加11.8%~42.8%;土壤淋溶液钾素浓度增加14.6%~21.0%。
  综上所述,水稻田改为设施菜地后土壤容易发生板结。土壤有机质与土壤结构特征的相关关系表明,通过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改善土壤结构存在低效缺陷。泡沫砂则通过自身的孔隙结构直接增加土壤通气孔隙,提升土壤供氮能力和供氮速率,增加土壤养分浓度。因此,利用泡沫砂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切实可行。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化肥投入过高及有机物质输入不足等不良的农业管理措施,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下,土壤养分的保蓄和持续供应受到威胁,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缓解和改善这一现状,有机物料炭化还田得到应用和推广,但其在不同土壤上的适宜用量,施用方式,以及施加后对土壤氮磷养分库和转化的影响等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和“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平台。利用两个
学位
农田土壤中有机态磷占全磷含量的30-65%,这部分磷素不能直接被生物所利用。农业生产中,需要施用磷肥以保证作物产量。然而,施入的化学磷肥仅有10~20%可被作物利用,大部分则被土壤吸附沉淀从而形成固定态磷。因此,保证土壤中有效磷的持续供应至关重要。多数研究表明,经过不同处理的秸秆施入土壤后可增加磷的生物有效性,但对其作用机制差异并不十分清楚。某些土壤微生物可以合成磷酸酶水解有机磷,也可以分泌小分子
人为活动导致全球大气氮沉降量显著增加,过量氮源的输入正在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尽管土壤中可利用氮源的增加缓解了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氮限制,增加了地上植被的生物量并影响了微生物的降解活性,但是过多的氮源输入也会带来一些不利于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生存的环境问题,如:土壤酸化、盐基离子的流失和有毒重金属离子含量的增加等,从而减少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尽管大量的研究表明氮沉降会影响地上植被和
学位
基于我国南方酸性土壤磷素生物有效性较低的现状,合理利用土壤解磷微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解磷微生物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施肥尤为突出。然而,在酸性农田土壤中,施肥方式对土壤phoC(编码酸性磷酸酶基因)和phoD(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解磷细菌丰度、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及其主导因素尚不明确。此外,酸性土壤中phoC解磷细菌种类的区域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等基础数据还十分匮乏。因此,本
学位
种植模式(轮作)是通过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轮换采用不同复种方式在同一块田地上的种植方式,是维持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提升作物产质量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安徽省宣城市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二十一世纪初,宣城市农业种植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双季稻和稻麦轮作为主,2007年起逐渐趋向多元化,尤其是烟稻轮作模式兴起。由于翻耕、灌溉、施肥等措施的更新和差异,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
学位
滨海滩涂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滩涂围垦是获取可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但是,受成土母质和成土环境的影响,滩涂土壤盐碱障碍特性突出、土壤肥力质量低下,严重制约了滨海滩涂围垦土地生产力的发挥。滨海盐碱土壤障碍消减和土壤肥力质量提升是改善和提高滩涂围垦土地农业生产能力、发挥滩涂后备耕地资源潜力的技术关键。本论文在综合梳理土壤盐碱障碍因子消减和土壤地力培育多种措施基础上,结合滨海滩涂围垦区复杂多样的
化学氮肥的生产和应用满足了农业生态系统对活性氮的需求,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了食物。然而,随着化学氮肥生产和施用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越来越低,气态和溶解态的氮流失导致了水和空气污染的增加、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化学氮肥的过度依赖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固氮是固氮微生物在固氮酶的催化下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活性氮的自然过程,是农业生产中活性氮的主要非人为输入来源
学位
Variable charge soils make up a large percentage of agricultural soils in the world.These soils have a characteristic low pH and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and are severely affected by acidification
土壤污染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重金属超积累植物吸取修复技术具有成本较低、环境友好等优点,适用于大范围的重金属中低污染农田的修复。根系是植物与土壤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器官,受根系影响的土壤即根际土壤,受影响的过程被称为根际过程。超积累植物根际具有活化土壤重金属、促进其吸收的能力,其中根际过程导致的pH变化直接影响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因此,研究这些过程并了解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可
学位
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由于强烈的土壤潜育化过程,积累了大量土壤有机质,碳储量高达20-25%,是全球重要的碳汇之一。微生物参与了湿地生态系统多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据估算,全球超过1/5的甲烷排放源自湿地,湿地生态系统已成为最大的甲烷排放自然源头。产甲烷古菌是广古菌门中一类严格厌氧菌,也是自然界中唯一能够生物合成甲烷的微生物类群。其多样性、群落组成和活性决定了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