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酸性土壤有机磷矿化相关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不同施肥方式的响应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309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我国南方酸性土壤磷素生物有效性较低的现状,合理利用土壤解磷微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解磷微生物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施肥尤为突出。然而,在酸性农田土壤中,施肥方式对土壤phoC(编码酸性磷酸酶基因)和phoD(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解磷细菌丰度、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及其主导因素尚不明确。此外,酸性土壤中phoC解磷细菌种类的区域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等基础数据还十分匮乏。因此,本论文首先通过对我国南方典型酸性土壤区大范围的土壤-植物调查,明确酸性土壤中限制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以及phoC解磷细菌群落组成和主要驱动因子;再重点基于湖南祁阳长期定位施肥样地,探究了化学肥料处理、石灰和有机物料添加、以及有机肥用量对phoC和phoD解磷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以此试图阐明酸性土壤中施肥方式对phoC和phoD解磷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机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在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四省区采集了51个土壤样品和207个植物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磷素有效性是限制植物和细菌生长的关键因素。土壤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暗示酸性土壤中phoC解磷细菌在矿化有机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ACP活性与phoC基因丰度密切正相关,且两者均受土壤有效磷(AP)、总碳(TC)和总氮(TN)的影响。在群落组成方面,phoC解磷细菌优势菌属主要包括Cupriavidus(贪铜菌属)、Stenotrophomonas(寡养单胞菌属)和Xanthomonas(黄单胞菌属)。在一系列群落结构驱动因素中,土壤理化性质比土地利用方式、采样地点和土壤母质更为重要,其中氮(N)相关变量(NO3--N、NH4+-N、和C/N)是主要驱动因子。因此,在我国南方酸性土壤区,phoC解磷细菌应该在提高磷素有效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功能和群落组成主要受土壤养分的调控。
  (2)针对化学施肥方式,选取27年长期定位试验样地中5个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CK)、化学氮磷肥(NP)、化学氮钾肥(NK)、化学磷钾肥(PK)和化学氮磷钾肥(NPK)。相比CK,NP和NPK处理提高ACP和ALP活性,然而NK处理降低ALP活性,说明化学肥料施用方式影响土壤磷酸酶活性。基于荧光定量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phoC和phoD基因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两种解磷细菌群落组成均在无氮肥处理(CK和PK)和氮肥处理(NP、NK和NPK)之间存在显著分异,说明氮肥显著影响解磷细菌群落组成。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土壤TC、AP、群落组成和网络聚集系数均显著影响ACP和ALP活性。对于群落中的优势菌属,phoC解磷细菌中的Stenotrophomonas(寡养单胞菌)和phoD解磷细菌中的Variibacter(变杆菌属)的作用不仅贡献于ACP和ALP活性,而且在相应的群落网络中也是关键物种。并且这些物种与土壤TC和AP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同时施用化学氮和磷肥提高土壤磷酸酶活性,受施肥影响的土壤TC和AP主要通过影响群落组成,尤其是个别属的丰度来提高磷酸酶活性。
  (3)针对石灰和有机物料添加施肥方式,选取27年长期定位试验样地中的7个施肥处理:不施肥对照(CK)、化学氮磷钾肥(NPK)、NPK+石灰(NPKCa)、NPK+秸秆还田(NPKS)、NPKS+石灰(NPKSCa)、NPK+有机肥(NPKM)、和仅施有机肥(M)。相比CK处理,NPK、NPKCa、NPKSCa、NPKM和M处理均提高ACP和ALP活性,而NPKS处理只提高ACP活性,其中有机肥处理效果最好。基于荧光定量和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phoC和phoD基因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两种解磷细菌群落组成均在CK、NPK及配施秸秆或石灰(NPK、NPKCa、NPKS和NPKSCa)、有机肥处理(NPKM和M)间存在明显分异,说明施肥方式显著影响解磷细菌群落组成。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TC、TN和phoC基因丰度均显著影响ACP活性,而C/P、总磷(TP)、phoD基因丰度和群落组成均显著影响ALP活性。对于群落中的优势菌属,phoD解磷细菌中的Pleomorphomonas和Sinorhizobium(中华根瘤菌属)不仅贡献于ALP活性,而且在相应的网络中也是关键物种。可见,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酸性土壤磷酸酶活性,而ACP和ALP活性的驱动因素明显不同。
  (4)由于有机肥的明显作用,针对其施用量,选取10年长期定位试验样地中的4个处理:NPK以及配施有机肥处理(15Mg ha-1,NPKM1;30Mg ha-1,NPKM2;45Mg ha-1,NPKM3)。相比NPK处理,有机肥施用提高ACP和ALP活性及phoC和phoD基因拷贝数,其中NPKM3处理为最高。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phoC和phoD基因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两种解磷细菌群落组成均在NPK处理和NPK配施有机肥处理(NPKM1、NPKM2和NPKM3)间存在明显分异。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土壤pH、TP、phoC基因丰度和多样性均显著影响ACP活性,而pH、TP、phoD基因丰度和群落组成均显著影响ALP活性。phoD解磷细菌中的优势菌属Pleomorphomonas主要贡献于ALP活性。可见,有机肥施用量影响解磷细菌的功能,ACP和ALP活性的驱动因素表现些许不同。
其他文献
农业利用是污泥处置的常见方式之一,但会导致污泥中污染物进入土壤,对土壤环境造成潜在压力。目前有关连续长期污泥施用对农田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还较少;此外,对长期施用污泥的农田调查发现银在土壤中呈表聚现象,最终通常以较为稳定的硫化银形式存在。纳米银释放银离子的能力和毒性效应更强,因此可能具有食物链富集风险,但其土壤生态环境影响目前鲜有报道。本文通过对田间土壤动物的个体及群落多样性调查,结合室内模拟污染物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的排放会加剧全球变暖,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可能增加活性氮NH3、NOx和NO3-的损失,也可能恶化大气和水环境。因此,增加土壤有机碳库,调控土壤矿化速率对减缓温室效应和水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有机肥施肥方式下的土壤碳固存、温室气体排放和氮素淋洗/径流损失的路径和通量的单独研究报道较多,但温室气体与活性氮协同减排的综合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同时关于土壤有机质矿化
学位
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是环境退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其形成、发展不仅受地形地貌、降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也会加速或延缓这一过程,并且短期内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影响更为显著。在农业区,农业生产作为与土地利用最直接相关的人类活动,是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伴随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调整,区域水土环境发生明显变
学位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问题。目前,物理、化学和植物修复技术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限制了其应用。某些大型真菌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具有很强的富集和耐受能力,利用大型真菌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被认为是一种富有前景的方法,深入揭示大型真菌对重金属的抗性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关于大型真菌对重金属抗性的研究多集中在菌根真菌或菌丝阶段。镉(Cadmium,Cd)是毒性最强的重金属之一,也是我国首要的
四川盆地紫色土丘陵区地处中国地势第二、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前沿,具有特殊的生态敏感性。紫色土坡耕地是四川盆地的主要耕地资源,紫色土耕作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非点源磷素污染问题突出。虽然紫色土非点源磷迁移过程与通量已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紫色土坡耕地磷素迁移过程的模拟有待进一步深入。DNDC模型是国际上最成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之一,不仅具有坚实的物理化学理论基础,还具有广
近年来,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而氮肥盲目过量使用导致的农田氮损失高,氮肥利用率低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控制农田氮损失不仅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农业成本,而且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从农林废弃物制备的生物炭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丰富、具有多种表面官能团,能有效降低土壤中的氮通过淋溶、挥发等途径造成的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缓释氮肥可以延长作物对养分利用的时间,解决当前普通氮肥利用率
学位
土壤有机质(SOM)是土壤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维系土壤肥力、植物多样性、食物供应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作为物质循环的重要驱动者,微生物死亡后的残体目前被认为对SOM的形成有重要贡献。因此,研究土壤中微生物残体的周转和稳定过程有助于深入认识和理解SOM的形成、周转过程的土壤学机制。微生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周转和稳定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上可以分为生物因子(微生物残体来源、残体碳
学位
近年来,由于化肥投入过高及有机物质输入不足等不良的农业管理措施,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下,土壤养分的保蓄和持续供应受到威胁,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缓解和改善这一现状,有机物料炭化还田得到应用和推广,但其在不同土壤上的适宜用量,施用方式,以及施加后对土壤氮磷养分库和转化的影响等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和“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平台。利用两个
学位
农田土壤中有机态磷占全磷含量的30-65%,这部分磷素不能直接被生物所利用。农业生产中,需要施用磷肥以保证作物产量。然而,施入的化学磷肥仅有10~20%可被作物利用,大部分则被土壤吸附沉淀从而形成固定态磷。因此,保证土壤中有效磷的持续供应至关重要。多数研究表明,经过不同处理的秸秆施入土壤后可增加磷的生物有效性,但对其作用机制差异并不十分清楚。某些土壤微生物可以合成磷酸酶水解有机磷,也可以分泌小分子
人为活动导致全球大气氮沉降量显著增加,过量氮源的输入正在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尽管土壤中可利用氮源的增加缓解了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氮限制,增加了地上植被的生物量并影响了微生物的降解活性,但是过多的氮源输入也会带来一些不利于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生存的环境问题,如:土壤酸化、盐基离子的流失和有毒重金属离子含量的增加等,从而减少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尽管大量的研究表明氮沉降会影响地上植被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