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模式下农田耕层土壤肥力比较--以皖南宣州区为例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ANHUAN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植模式(轮作)是通过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轮换采用不同复种方式在同一块田地上的种植方式,是维持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提升作物产质量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安徽省宣城市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二十一世纪初,宣城市农业种植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双季稻和稻麦轮作为主,2007年起逐渐趋向多元化,尤其是烟稻轮作模式兴起。由于翻耕、灌溉、施肥等措施的更新和差异,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产生显著差异,对土壤的可持续利用产生影响。本研究以宣城市农业生产最具代表性的宣州区为例,选择了稻麦轮作、双季稻、单季稻、稻油轮作、烟稻轮作和中药材六类主要的种植模式,每个模式选择了20~22个样田,通过调查采样和测定分析,获取了耕层(0~20cm)土壤的主要肥力因子信息(包括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镁、有效硼、有效锌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并基于相关肥力因子计算了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通过肥力因子和IFI的综合比较分析,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2018年各模式肥力因子和IFI现状:通过对比2018年各种植模式土壤肥力因子,不同肥力因子对种植模式的响应存在差异。pH均为酸性或弱酸性,平均为5.24;有机质,有效磷、钾、硼、锌,交换性钙镁以及CEC随不同种植模式有较显著变化,IFI同样有显著差异。其中有机质平均为30.87g/kg;有效磷平均为55.69mg/kg;速效钾平均为158.16mg/kg;交换性钙平均为2.68cmol(1/2Ca2+)/kg;交换性镁平均为0.59cmol(1/2Mg2+)/kg;有效硼平均为0.20mg/kg;有效锌平均为2.83mg/kg;CEC平均为9.72cmol(+)/kg;IFI介于0.33~1,平均为0.77。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pH均处于4.5~5.5,为五级水平,中药材和稻油模式部分田块处于六级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在不同模式和田块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有机质含量均大于1%,为四级以上水平,总体上,单季稻,中药材和双季稻种植模式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中药材,双季稻和稻油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效磷含量较高,达到95.92、65.60和57.90mg/kg,高于其他种植模式;而烟稻和单季稻种植模式下的速效钾含量较高,为201和174mg/kg;土壤交换性钙、镁以及有效硼在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变化并不显著,均在2.61~3.05cmol(1/2Ca2+)/kg、0.56~0.62cmol(1/2Mg2+)/kg和0.16~0.26mg/kg之间;中药材和稻油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壤有效锌含量,分别达到了3.28和4.25mg/kg;各种植模式下的CEC稳定,平均在8.04~10.75cmol(+)/kg之间;不同种植模式下肥力因子的差异会体现在IFI上,烟稻、单季稻、中药材、双季稻、稻油和稻麦的IFI平均分别为0.82、0.82、0.69、0.88、0.65和0.76。
  2.2018年各肥力因子和IFI现状比较:各因子存在一定的差异,所有农田土壤均为酸性,不同种植模式的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交换性钙镁,有效硼含量以及CEC在宣城所有种植措施中均处于较低水平,而有效锌含量则适中。双季稻、烟稻、单季稻的IFI均大于0.8,显著高于稻麦、中药材和稻油。
  3.2007~2018年肥力因子和IFI变化:2007年所有对应样点pH介于4.80~7.80,平均为5.65;有机质介于10.80~37.80g/kg,平均为21.33g/kg;有效磷介于0.50~45.30mg/kg,平均为13.55mg/kg;速效钾介于13~100mg/kg,平均为49mg/kg;IFI介于0.14~0.78,平均为0.49。其中,烟稻、单季稻、中药材、双季稻、稻油和稻麦的IFI的平均分别为0.48、0.51、0.49、0.50、0.50和0.46。2007~2018年,土壤均有一定的酸化趋势,平均下降0.4个单位。所有模式养分含量均明显上升:有机质平均上升58.30%;有效磷平均上升556.37%;速效钾平均上升288.19%,且肥力因子的提升在不同模式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IFI同样均有上升,平均上升了50.75%。
  4.施肥策略与推荐种植模式:不同模式下,尤其是单季稻和稻麦应适当提升有机物料投入;稻麦和单季稻应适当增加磷肥;稻麦、稻油和单季稻应增加钾肥;稻油模式应加大复合肥投入;不同模式,尤其是烟稻、单季稻、稻油、稻麦四种模式应着重增施钙镁肥;各个模式均应注意增施硼肥。烟稻应注意继续改酸,酌情考虑增减有机肥或磷钾肥,适当增施钙镁肥、锌肥和硼肥;施肥中应针对作物类型和需肥特性注意调整肥料种类和施肥时间。依据综合分析比较土壤指标、IFI、养分净变化和净收益,在兼顾土壤肥力的维持和提升以及较高的经济收益前提下,推荐双季稻、烟稻和中药材为研究区和类似地区适宜的轮作模式。
其他文献
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的排放会加剧全球变暖,土壤有机氮的矿化可能增加活性氮NH3、NOx和NO3-的损失,也可能恶化大气和水环境。因此,增加土壤有机碳库,调控土壤矿化速率对减缓温室效应和水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有机肥施肥方式下的土壤碳固存、温室气体排放和氮素淋洗/径流损失的路径和通量的单独研究报道较多,但温室气体与活性氮协同减排的综合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同时关于土壤有机质矿化
学位
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是环境退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也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其形成、发展不仅受地形地貌、降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也会加速或延缓这一过程,并且短期内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影响更为显著。在农业区,农业生产作为与土地利用最直接相关的人类活动,是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伴随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调整,区域水土环境发生明显变
学位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问题。目前,物理、化学和植物修复技术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限制了其应用。某些大型真菌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具有很强的富集和耐受能力,利用大型真菌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被认为是一种富有前景的方法,深入揭示大型真菌对重金属的抗性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关于大型真菌对重金属抗性的研究多集中在菌根真菌或菌丝阶段。镉(Cadmium,Cd)是毒性最强的重金属之一,也是我国首要的
四川盆地紫色土丘陵区地处中国地势第二、三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前沿,具有特殊的生态敏感性。紫色土坡耕地是四川盆地的主要耕地资源,紫色土耕作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非点源磷素污染问题突出。虽然紫色土非点源磷迁移过程与通量已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紫色土坡耕地磷素迁移过程的模拟有待进一步深入。DNDC模型是国际上最成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模型之一,不仅具有坚实的物理化学理论基础,还具有广
近年来,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严重,而氮肥盲目过量使用导致的农田氮损失高,氮肥利用率低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控制农田氮损失不仅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农业成本,而且对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从农林废弃物制备的生物炭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丰富、具有多种表面官能团,能有效降低土壤中的氮通过淋溶、挥发等途径造成的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缓释氮肥可以延长作物对养分利用的时间,解决当前普通氮肥利用率
学位
土壤有机质(SOM)是土壤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维系土壤肥力、植物多样性、食物供应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作为物质循环的重要驱动者,微生物死亡后的残体目前被认为对SOM的形成有重要贡献。因此,研究土壤中微生物残体的周转和稳定过程有助于深入认识和理解SOM的形成、周转过程的土壤学机制。微生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周转和稳定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上可以分为生物因子(微生物残体来源、残体碳
学位
近年来,由于化肥投入过高及有机物质输入不足等不良的农业管理措施,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下,土壤养分的保蓄和持续供应受到威胁,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缓解和改善这一现状,有机物料炭化还田得到应用和推广,但其在不同土壤上的适宜用量,施用方式,以及施加后对土壤氮磷养分库和转化的影响等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和“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平台。利用两个
学位
农田土壤中有机态磷占全磷含量的30-65%,这部分磷素不能直接被生物所利用。农业生产中,需要施用磷肥以保证作物产量。然而,施入的化学磷肥仅有10~20%可被作物利用,大部分则被土壤吸附沉淀从而形成固定态磷。因此,保证土壤中有效磷的持续供应至关重要。多数研究表明,经过不同处理的秸秆施入土壤后可增加磷的生物有效性,但对其作用机制差异并不十分清楚。某些土壤微生物可以合成磷酸酶水解有机磷,也可以分泌小分子
人为活动导致全球大气氮沉降量显著增加,过量氮源的输入正在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尽管土壤中可利用氮源的增加缓解了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氮限制,增加了地上植被的生物量并影响了微生物的降解活性,但是过多的氮源输入也会带来一些不利于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生存的环境问题,如:土壤酸化、盐基离子的流失和有毒重金属离子含量的增加等,从而减少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尽管大量的研究表明氮沉降会影响地上植被和
学位
基于我国南方酸性土壤磷素生物有效性较低的现状,合理利用土壤解磷微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解磷微生物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施肥尤为突出。然而,在酸性农田土壤中,施肥方式对土壤phoC(编码酸性磷酸酶基因)和phoD(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解磷细菌丰度、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及其主导因素尚不明确。此外,酸性土壤中phoC解磷细菌种类的区域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等基础数据还十分匮乏。因此,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