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湿地产甲烷古菌的多样性与功能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xuex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生态系统是陆地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生态系统,由于强烈的土壤潜育化过程,积累了大量土壤有机质,碳储量高达20-25%,是全球重要的碳汇之一。微生物参与了湿地生态系统多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据估算,全球超过1/5的甲烷排放源自湿地,湿地生态系统已成为最大的甲烷排放自然源头。产甲烷古菌是广古菌门中一类严格厌氧菌,也是自然界中唯一能够生物合成甲烷的微生物类群。其多样性、群落组成和活性决定了湿地中甲烷的产生速率,并受到生物或非生物因素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平均海拔大于4000m,辐射强而气温低,年均温在0℃以下,是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已经损失了2970km2的湿地面积。湿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可能造成产甲烷古菌群落的物种丢失和生态功能衰减,因此研究青藏高原高寒湿地产甲烷古菌的多样性及其功能对于该地区种质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人们关于青藏高原湿地产甲烷古菌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认识仍旧十分有限;湿地产甲烷古菌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怎样,以及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如何未有明确答案。因此,本论文以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和DNA稳定同位素探针等技术,系统研究了青藏高原典型湿地中的产甲烷古菌多样性及其功能。主要结果如下:
  (1)通过对青藏高原小尺度下不同生境(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和淹水湿地)古菌及产甲烷古菌群落的研究,发现高寒草甸的古菌多样性最低,淹水湿地最高,两者相差三倍之多。高寒草甸中的奇古菌门相对丰度最高(92.4%),淹水湿地中的广古菌门相对丰度最高(64.6%),沼泽化草甸中的奇古菌门(43.8%)和广古菌门(22.0%)相对丰度介于高寒草甸和淹水湿地之间。土壤古菌的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在不同生境间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水分(SM)、碳氮比(C/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是影响古菌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其中C/N对群落结构差异的解释率最高(43.0%)。淹水湿地中的产甲烷古菌多样性显著高于沼泽化草甸。甲烷杆菌目在沼泽化草甸中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淹水湿地,但甲烷微菌目、甲烷胞菌目、甲烷八叠球菌目的相对丰度均显著低于淹水湿地。沼泽化草甸中的产甲烷古菌以氢营养型为主(92.3%),淹水湿地中以乙酸营养型为主(56.4%)。沼泽化草甸及淹水湿地之间的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甲烷杆菌目相对丰度的减少,甲烷八叠球菌目和甲烷胞菌目的增加。影响产甲烷古菌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SM、DOC和总氮(TN)。古菌和产甲烷古菌群落在不同生境间的分布规律揭示了沼泽化草甸作为高寒草甸和淹水湿地的过渡带特征,淹水湿地较沼泽化草甸具有更高的产甲烷潜力。
  (2)通过藏东南地区湿地产甲烷古菌随海拔梯度的空间分布研究,发现甲烷杆菌目是海拔小于2000m湿地中的最优势类群,相对丰度为47.7%,甲烷八叠球菌属是海拔大于2000m湿地中的最优势类群,相对丰度在28.1%。产甲烷古菌的多样性与SM、pH、土壤速效养分和C/N显著相关。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在低海拔湿地与中高及高海拔湿地中显著差异。在所有样地中,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与经度、年均温(MAT)和海拔显著相关。产甲烷古菌的群落相似性与海拔差异存在显著的距离衰减关系,当控制地理距离后海拔差异与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显著相关(r=0.16)。在海拔大于2000m样地中,经度和pH显著影响了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当控制地理距离后环境距离与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显著相关(r=0.11)。产甲烷古菌群落相似性与环境距离存在显著的距离衰减关系,与地理距离和海拔差异则无规律。pH、C/N和经度是影响海拔大于2000m湿地中影响产甲烷古菌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群落聚集受不同因子影响,pH驱动BYC-XSD簇,C/N驱动LCJ-SQ簇,pH和经度共同驱动的SLZZ-NSQ簇。土壤pH与净谱系亲缘关系指数(NRI)呈现显著负相关(r=-0.263),在pH<7、7-8、8-9和>9时,NRI的中位值分别为1.49、0.89、0.72和0.52。以上结果表明产甲烷古菌的空间分布格局受海拔的显著影响,pH是海拔大于2000m时产甲烷古菌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产甲烷古菌群落构建的机制随着pH的升高从确定性过程向随机性过程转变。
  (3)通过青藏高原湿地产甲烷古菌对水位降低和氮添加处理的响应研究,发现水位降低处理显著降低了产甲烷古菌的多样性,主要是由于甲烷微菌目多样性的降低造成的。pH、SM和速效养分显著影响了产甲烷古菌的多样性。水位降低处理对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更强(主效应R2=0.290),氮添加的影响次之(主效应R2=0.178)。pH、SM、铵态氮(NH4+)、DOC、和可溶性有机氮(DON)对产甲烷古菌的群落结构有显著影响,其中以pH和DON的解释率最高,分别解释了37.1%和26.1%的群落结构差异。产甲烷古菌共存网络的拓扑结构受到水位降低处理的显著影响,模块中心节点OTUs的主要组成为Methanoregulaceae、甲烷胞菌科和甲烷杆菌科。其中,Methanoregulaceae具有所有模块中心节点中最高的模块间连接度(0.22)。在3个主要生态模块中,模块0的标准化平均模块丰度受到水位降低处理的影响而显著降低。不同生态模块中节点的群落构建过程不同,模块0的净种间最近距离指数(NTI)显著大于2,而NRI与0没有显著差异,模块1的NTI和NRI均显著大于2,模块2的NTI和NRI均与0没有显著差异。模块0的标准化平均模块丰度对甲烷排放速率有显著正效应(标准化总效应0.279),该模块中与甲烷排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的节点OTUs类群是Methanoregulaceae。以上结果表明了产甲烷古菌共存网络中的生态模块对甲烷排放速率有重要影响,Methanoregulaceae是共存网络中的核心类群,不仅维持了产甲烷古菌的共存网络,并且能够作为甲烷排放速率的指示类群。
  (4)通过对青藏高原(海北)及东北(三江和向海)典型湿地中的活性产甲烷古菌群落研究,发现同位素标记的13C层中产甲烷古菌多样性显著低于未标记的12C层。在所有样品中,样地差异对产甲烷古菌多样性有显著影响,海北(HB)湿地的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样地,而在重层中,底物处理差异对产甲烷古菌多样性影响显著,在甲醇处理中最高。轻层中的产甲烷古菌主要受到样地因素的影响(解释率56.5%),底物处理因素解释率仅为7.3%。重层中的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受到底物处理因素的强烈影响(解释率68.3%),样地因素解释率仅为10.9%,底物处理因素与样地因素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解释率15.6%)。不同底物转化为CH4时的潜在转化方式依样地的不同而不同,CO2底物的直接转化率在三江(SJ)湿地中最高(67.0%),在向海(XH)湿地中最低(1.7%),其间接转化率在XH湿地中最高(98.5%经乙酸盐),在SJ湿地中最低(33.0经乙酸盐)。乙酸底物的直接转化率在SJ湿地中最高(100%),在HB湿地中最低(80.4%),其间接转化率在HB湿地中最高(17.5%经CO2),在SJ湿地中最低(0%)。甲醇底物的直接转化率在HB湿地中最高(72.0%),在XH湿地中最低(49.3%),其间接转化率在XH湿地中最高(42.6%经CO2,7.8%经乙酸盐),在HB中最低(27.1%经CO2,0.9%经乙酸盐)。以上结果揭示了活跃的产甲烷古菌群落对底物类型的敏感性,以及在不同湿地中的功能差异,从而引起底物在转化为甲烷过程中转化方式的差异。
其他文献
土壤有机质(SOM)是土壤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维系土壤肥力、植物多样性、食物供应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作为物质循环的重要驱动者,微生物死亡后的残体目前被认为对SOM的形成有重要贡献。因此,研究土壤中微生物残体的周转和稳定过程有助于深入认识和理解SOM的形成、周转过程的土壤学机制。微生物残体在土壤中的周转和稳定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上可以分为生物因子(微生物残体来源、残体碳
学位
近年来,由于化肥投入过高及有机物质输入不足等不良的农业管理措施,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下,土壤养分的保蓄和持续供应受到威胁,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缓解和改善这一现状,有机物料炭化还田得到应用和推广,但其在不同土壤上的适宜用量,施用方式,以及施加后对土壤氮磷养分库和转化的影响等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和“辽宁沈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研究平台。利用两个
学位
农田土壤中有机态磷占全磷含量的30-65%,这部分磷素不能直接被生物所利用。农业生产中,需要施用磷肥以保证作物产量。然而,施入的化学磷肥仅有10~20%可被作物利用,大部分则被土壤吸附沉淀从而形成固定态磷。因此,保证土壤中有效磷的持续供应至关重要。多数研究表明,经过不同处理的秸秆施入土壤后可增加磷的生物有效性,但对其作用机制差异并不十分清楚。某些土壤微生物可以合成磷酸酶水解有机磷,也可以分泌小分子
人为活动导致全球大气氮沉降量显著增加,过量氮源的输入正在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尽管土壤中可利用氮源的增加缓解了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氮限制,增加了地上植被的生物量并影响了微生物的降解活性,但是过多的氮源输入也会带来一些不利于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生存的环境问题,如:土壤酸化、盐基离子的流失和有毒重金属离子含量的增加等,从而减少植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尽管大量的研究表明氮沉降会影响地上植被和
学位
基于我国南方酸性土壤磷素生物有效性较低的现状,合理利用土壤解磷微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土壤生态系统中,解磷微生物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施肥尤为突出。然而,在酸性农田土壤中,施肥方式对土壤phoC(编码酸性磷酸酶基因)和phoD(编码碱性磷酸酶基因)解磷细菌丰度、群落组成和功能的影响及其主导因素尚不明确。此外,酸性土壤中phoC解磷细菌种类的区域分布和群落结构特征等基础数据还十分匮乏。因此,本
学位
种植模式(轮作)是通过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轮换采用不同复种方式在同一块田地上的种植方式,是维持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提升作物产质量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安徽省宣城市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区,二十一世纪初,宣城市农业种植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双季稻和稻麦轮作为主,2007年起逐渐趋向多元化,尤其是烟稻轮作模式兴起。由于翻耕、灌溉、施肥等措施的更新和差异,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
学位
滨海滩涂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滩涂围垦是获取可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途径。但是,受成土母质和成土环境的影响,滩涂土壤盐碱障碍特性突出、土壤肥力质量低下,严重制约了滨海滩涂围垦土地生产力的发挥。滨海盐碱土壤障碍消减和土壤肥力质量提升是改善和提高滩涂围垦土地农业生产能力、发挥滩涂后备耕地资源潜力的技术关键。本论文在综合梳理土壤盐碱障碍因子消减和土壤地力培育多种措施基础上,结合滨海滩涂围垦区复杂多样的
化学氮肥的生产和应用满足了农业生态系统对活性氮的需求,为不断增长的人口提供了食物。然而,随着化学氮肥生产和施用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越来越低,气态和溶解态的氮流失导致了水和空气污染的增加、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化学氮肥的过度依赖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固氮是固氮微生物在固氮酶的催化下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活性氮的自然过程,是农业生产中活性氮的主要非人为输入来源
学位
Variable charge soils make up a large percentage of agricultural soils in the world.These soils have a characteristic low pH and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and are severely affected by acidification
土壤污染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重金属超积累植物吸取修复技术具有成本较低、环境友好等优点,适用于大范围的重金属中低污染农田的修复。根系是植物与土壤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器官,受根系影响的土壤即根际土壤,受影响的过程被称为根际过程。超积累植物根际具有活化土壤重金属、促进其吸收的能力,其中根际过程导致的pH变化直接影响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因此,研究这些过程并了解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