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公共性的乡村治理——以豫东一利益密集型村庄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12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豫东一个城郊村征地的治理实践为表述对象,试图揭示利益密集地区乡村治理的运作逻辑,并在此基础之上尝试性的指出这种治理的特性。  在现代性力量的影响下,转型时期的乡土社会性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村庄边界开放,村庄内生的文化权力系统被打破,长老权威丧失,村庄内生规范失效,村民的行为导向趋利化等,导致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改变。利益密集地区的农村因为地理优势和资源等优势,使大量密集的利益涌向村庄,村庄的经济形态也逐渐由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的市场经济转变,利益密集地区乡村治理的经济基础也发生了改变。这一双重改变使乡村治理面临新的治理局势,围绕利益争夺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很可能使乡村治理陷入新的困境,对因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而起来的钉子户的治理是乡村治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利益密集地区农村面临的复杂局势要求乡村两级组织积极介入到治理过程中去。  后税费时期,税费改革以及相应的体制改革使基层政府的治权能力弱化,基层政府无力直接深入到利益密集地区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但是基层政府在面临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和自下而上的乡土社会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介入到利益密集地区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于是采取策略化的手段成为基层政府的应对之策。在个案村庄中,基层政府主要采取了制度创新对村级组织的权力进行架空,对村级治理精英进行替代,依靠新兴治理精英的私人资源进行事件性的底线治理。新兴治理精英在治理过程中运用自身的私人资源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策略化方针进行底线治理。  利益密集地区的农村在乡村两级的策略化的运用公共权力和私人资源的基础上达成了秩序,至少是达成了短期内低水平的秩序。但是秩序的达成是以对公共权力和公共规则的消解为前提的,是一种去组织化、去政治性的治理实践。在此基础之上,笔者得出结论,认为在基层治权弱化和乡村社会性质发生改变的背景下,利益密集地区农村的乡村治理呈现出去公共性的图景。去公共性的乡村治理的可能性后果有三点:一是形成新兴的利益集团,导致乡村治理的内卷化,二是因没能动员群众而无法实现乡村社会的发展,三是政权合法性的丧失。
其他文献
21世纪农业科技革命的先导是种子革命,21世纪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是良种竞争.辽宁是一个种业大省,种子市场潜力巨大,种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尽管辽宁省良种综合生产能力在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容量大,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四分之一都在建筑行业工作。建筑行业的增加值约占我国GDP的7%,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重新认识休闲的价值,懂得休闲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个人能否完整、全面、健康的发展。多彩的休闲内容、创新的休闲
水、火、顶板、瓦斯与煤尘,在危害煤矿安全生产的五大“恶魔”中,瓦斯当是主角。据统计,死亡3人以上的煤矿事故中瓦斯事故的比例接近70%,死亡10人以上的煤矿事故中瓦斯事故的
单基发射药由硝化棉、二苯胺和特定溶剂等组成。其中二苯胺在药中起稳定发射药质量的作用。因此 ,准确测定单基发射药中的二苯胺含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 ,测定二苯胺
本文围绕邹家村的土地纠纷来回应农村土地权属问题。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不仅是国家制度的单方面安排,而且是和地方的经济、文化和习俗结合在一起。农民也不是完全被动接受国家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公民生活的基本来源和保障,农村残疾人群体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其就业状况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它不仅能使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解决生活问题,体现“平等、参与
期刊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人们的精神健康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亚健康人群逐年增多。精神健康问题一直是西方学术界关注的议题,而我国学术界
微分析技术已经成为微电子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FIB(focused ion beam)结合了精细加工技术和微分析技术,具有在亚微米线度上的微细加工和高分辨率成像的能力,成为强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