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中不同种类和外界风条件下玻璃幕墙破裂特性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aohua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玻璃幕墙因为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和美观性近年来被广泛的作为建筑外墙使用,然而玻璃材料的抗火性能较低,幕墙玻璃通常是外墙结构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大规模的应用带来了火灾风险。火灾中玻璃板极易发生破裂形成纵横交错的多条裂纹,当裂纹围合成“岛屿”时,在诸如风荷载等外界环境和火灾耦合作用下玻璃板通常会从框架上脱落形成新的通风口。新的通风口加速以通风控制型的室内火灾发展,造成灾难性的回燃甚至轰燃发生。室内火灾产生的火溢流也会通过新的通风口将火势蔓延到上层建筑。因此,玻璃破裂脱落将极大加速火灾发展,导致建筑发生内外立体交互式火蔓延。本研究通过实验揭示了火灾场景中不同种类的玻璃幕墙和外界风载荷作用下的玻璃板的破裂行为。通过数值计算准确的预测了玻璃板的温度场、应力场、首次破裂时间及动态裂纹扩展,为玻璃幕墙抗火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通过数值计算分析预测了密闭腔室内在辐射热源作用下Low-E和透明玻璃板的温度场分布,首次破裂时间、应力分布以及单裂纹的动态扩展形式。计算结果表明在接受热辐射的同样时间内,Low-E玻璃板的温度要低于没有镀膜的普通透明玻璃板,且Low-E玻璃具有更好的耐火性能。所建立的基于有限元法的热力学-固体力学耦合玻璃幕墙在火灾中的破裂预测模型的可以填补Low-E玻璃幕墙的耐火性能评估所缺乏的理论支撑。探究了在不同外界风速存在的情况下火灾中点支撑式玻璃幕墙的破裂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增加,玻璃板首次破裂发生所需的时间减少,脱落率相应增高。所建立的热力学-固体力学耦合数值计算模型揭示了火灾中存在外界风载荷作用时的点支撑式玻璃幕墙应力场分布。基于此数值模型,使用Levenberg-Marquardt求解器求解最小二乘法从而得到了背火面侧的玻璃板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换热系数。采用实验和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安装形式对点支撑式玻璃幕墙破裂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点支撑式玻璃幕墙的首次破裂时间分布于68-421 s的范围内,其中单点支撑玻璃幕墙首次破裂的时间最长,但玻璃碎块最终完全掉出框架,而六点支撑的玻璃幕墙的首次破裂时间最短,但破裂后没有发生脱落。数值计算得到了两点、四点、六点(支撑点垂直排列)和六点(支撑点水平排列)的四种不同类型的点支撑玻璃幕墙的首次破裂时间分别为256 s、263 s、117 s 和 97 s,这与实验中的工况 4(259 s)、7(278 s)、11(117 s)和13(83 s)的实际发生首次破裂时间的结果非常吻合,表明该热力学-固体力学耦合数值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基于实验验证准确性的数值计算模型,利用二次逼近的边界优化方法对孔中心到玻璃边缘的距离L进行优化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得到的L值使得玻璃板具有更好的耐火性。该优化计算工具可以工程实践提供参考。通过对三种不同支撑点周围遮蔽面积的点支撑式玻璃幕墙在火灾场景中的实验研究得出相对较小的支撑点周围遮蔽面积的玻璃幕墙的首次破裂时间越长,但最终从框架脱落的比例越高。在遮蔽面积最大的工况1的四次重复实验中玻璃板最终脱落率均为0%,这是由于虽然玻璃板从孔边缘起裂,但较大的遮蔽面积提供了一定的支撑约束作用,使得玻璃板虽破裂但不至于从框架上脱落。数值计算得到的工况1的第编号2、工况2的编号2和工况3的编号1的实验的首次破裂时间分别为131 s、155 s和200 s,这与实验结果,即130 s、150 s和185 s,二者非常相近,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数值计算模型的准确性。
其他文献
为满足能源、信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而带来的新要求,新材料的研究正朝着多功能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新材料自身具备多种序参量(电荷、自旋、轨道和晶格)耦合且能够对不同外场(如声、光、热、力、电和磁场等)产生响应,从而为器件设计制造提供优良的载体。因此寻找具备室温以上低场响应的单相多参量复合功能材料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但又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层状类钙钛矿氧化物由于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可以在同一晶体结构中
随着我国石油开发步入中后期阶段,勘探的主要目标转变为非常规油气藏,勘探难度极高。因此,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亟需科技创新发展。地球物理测井是油气勘探的关键技术,其使用特定的仪器,观测井眼内不同深度地层的各种地球物理特性。基于这些观测数据,岩相识别旨在判别地层的岩性成分,为实时钻井、地质评价和储层建模提供基础。传统测井岩相识别方法由地球物理学专家建立基于经验的测井岩相关系模型实现。然而,随着测井、地质资料
电磁逆散射方法建立在全波电磁计算的基础上,故相比于其它微波成像方法,逆散射重建有着更精确且普适的物理模型,和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当前逆散射重建方法大多应用于石油勘探、建筑物内部透视和乳腺癌诊断成像等需要低频电磁波穿透障碍物的场景,故需要对亚波长量级的精细目标进行重建,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此外,成像区域内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混杂的情况下,后者的重建极易受前者扰动,给定量重建带来不确定性。最后,在这些复杂场景
近年来,随着高清摄像头的普及和短视频应用的兴起,视频数据呈爆炸式增长,传统基于人力的视频分析方法难以满足现实应用需求。基于人工智能,尤其是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视频分析算法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时域动作定位作为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其旨在找到感兴趣的动作在视频中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在视频检索、体育赛事智能化解读等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现有的大多数时域动作定位算法都是基于全监督的,
混合模式和先进模式是未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的基本运行模式。这两种运行模式优化了托卡马克装置中非感应的靴带电流占总等离子体电流的份额,对外部非感应电流驱动设备的依赖程度最低。靴带电流的电流密度分布是偏离磁轴的,因此经过优化后的大份额的靴带电流整体抬升了芯部的安全因子剖面,安全因子最小值qmi
石墨烯在众多领域的优异性质和应用需求不断鼓舞并促进着其制备方法的研究。在探索的众多制备方法中,电化学方法因其温和的条件、可控的操作以及可观的产率被认为是最具工业化前景的途径之一。本论文围绕电化学剥离中的电解液、电压和电极等实验参数展开研究,旨在开发低成本、高产率的电化学方法来制备出不同性质的石墨烯产物,并对石墨烯的储能、电热和光热性能做了研究。在本论文第二章中,首先制备了一种新型绿色溶剂—一三组分
近几十年来,纳米材料以其优异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光催化、生物检测等诸多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由于量子尺寸效应,与块状材料相比,纳米材料中强的库仑相互作用导致激发态弛豫及表界面电荷转移过程更为复杂,相关微观动力学机理方面的认识仍十分匮乏;这不仅影响到纳米材料的设计构筑与调控,也大大阻碍了相关的应用研发。因此,深入理解纳米材料激发态的微
光镊是一种基于光的力学效应捕获和操控颗粒的技术,由于其具备实时操控、非接触、无机械损伤的优势,在微生物分子、分散体系、活体细胞检测等研究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基于高功率、紧聚焦激光的传统光镊技术的功能单一、操控自由度小,而且难以在大面积范围内同时捕获和组装不同尺寸的微粒或者细胞。为了克服传统光镊的这些应用困境,实验物理学家们扩展了许多新型的光操控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利用激光产生的热效应操控微粒
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的发展对光学显微成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能一直受限于阿贝衍射极限。虽然近数十年,科研工作者发展出各种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但是已有的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尚存在许多不足。在高/超分辨光学显微镜中,点扩散函数直接反映了光学显微技术的分辨率,通过对点扩散函数进行调制整型,为实现高/超分辨显微成像提供了一种较为直接的、有效的技术手段。本论文基于点扩散函
放疗一直是临床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癌症放射治疗的理论基础是恶性肿瘤比正常组织对射线更为敏感。放疗的目的是杀死肿瘤细胞,但同时需尽量减少对非癌细胞的损伤,这对放疗研究始终是一个挑战。射线作用于细胞会产生氧化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这也是放疗发挥作用的重要介导物。ROS可损伤生物大分子,增加氧化胁迫引发各种信号通路甚至导致细胞死亡等。一定程度上,射线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