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gnitive Analysis of the Defeasibility of Presupposition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t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德国著名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Frege)1892年提出预设这一概念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哲学界对预设的研究主要来源于对指代本质的探索。在哲学研究的基础上,语义学家从真值出发,提出预设是句子或命题间的一种不受否定影响的语义关系。但语义预设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它不能解决预设投射和取消的问题。随着语用学的兴起,语用学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来解释语用预设。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和兴起,认知语言学家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对预设做了重新阐释和研究,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开辟了新的视角。预设的认知解释认为预设是语言使用者对某个或某些领域里经验的统一和理想化的理解,是由预设触发语(Presupposition triggers)的理想化的认知模型(ICM)激起的概念和知识所构成的一种认知环境,在交际中表现为交际双方互明的共同认知环境(shared cognitive environment)。认知语言学家通过对预设触发语的统一理想化认知,把句子分为两个部分,即预设和陈述部分,预设是已知信息,起着背景的作用,而陈述部分则是新信息,是注意的焦点,起着图形作用。本文从这种新的理论框架出发通过分析背景是否能得到满足来尝试解决潜在预设消失的问题。通过对预设触发语理想化认知分析,并结合图形背景理论我们得出否定测试法不能作为区别预设和蕴含的标准,否定应该分为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的否定和不同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的否定,而不同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的否定导致预设的消失。百科知识和预设筛选语同样可以导致预设的取消。
其他文献
近年来,英语口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包含的交际畏惧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及口语能力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被证实有利于营造低焦虑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上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得到尝试和应用[1-3]。但是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大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一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往往达到一百多人,甚至二百多人同堂上课的现象,对于远程教育,很可能达到更多人数。这种大班上课的情况在大学低年级时表现尤为突出,使得刚入校的大学生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方式,这无形中使
大学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而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我国传统历来都很重视培养的人才是否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早在封建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则认为,学生“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1]即没有道德者的学问和本领越大作恶越大。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师范生来说则尤其重要,这是因为师范生是祖国未来的教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
翻译不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还是译者将原作的美移植到译文中的一种审美和创造美的过程。由于中英文在字、形、音、意等语言方面木身存在着较大差异,文化方面如传统习俗、价
语法教学在英语课程中的作用与现状    无论学习何种语言,语法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作为非母语学习者,语法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掌握一门语言的规律。近些年,随着素质教育呼声的出现,考试大纲和考试标准对语法的考核标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行外语课程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以及“任务教学途径”成为了当今外语教学所倡导的新趋势。课程标准的出现体现了对
线条在中国画里不仅起着塑造形象的作用,而且还把任何繁杂的事物体现得完美和谐统一。大家知道,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事物现象各个方面的配合、协调得恰到好处,使人感到完美。也就是说各种因素中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线条在古今一些优秀中国画作品里美的和谐得到充分的体现。因为艺术家们从线条中感知了“和谐美”这一精神符号,将这些看似无序的符号进行组合,最终把无序的线条组成有序的“和谐美”的语言。在中
We introduce a new dynamical evolutionary algorithm(DE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nvestigate the reconstruction problem for the nonline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当今教学评价更关注教师和学生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发展的潜能.非正式评价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教
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基础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目前国内高校在人文精神的培养取向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着眼于知识互补,强调“文理会通”,分别向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一种是着眼于价值传递,强调“无用之用”,向学生介绍人类的普适价值,从个人、国家与社会、世界(地球村)的生存与发展的角度,普及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与睿智思考,启发大学生关注自身、国家和人类的前途与命运。在培养途
迄今,国内出版了大量的作家全集、年谱、编年史、资料汇编等,但还未见一本真正在文学考古挖掘的基础上对某一年的文学进行研究的学术著作。  本文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填补这项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