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我国,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三种癌症在我国发病率分列第五、二、四位,死亡率分列四、三、五位。食管、胃、结直肠同属于管状消化器官,组织结构高度相似,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均经历炎症、异型增生和癌变三个阶段,寻找消化道肿瘤发生生物学标记物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表观遗传调控是正常生理调节的组成部分,DNA甲基化是最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之一,发生在抑癌基因启动子区,进而抑制基因转录过程,导致基因的沉默,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有研究报道,P16、APC、RUNX3、CDH1等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与消化道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Somatostatin,SST)是对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分泌有广泛抑制作用的环肽家族的一员。具有阻断促生长激素(自分泌/旁分泌)和生长因子的产生,抑制生长因子介导的有丝分裂信号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同时具有抑制促生长激素和生长因子的分泌,以及抗血管生成作用,这些直接或间接抑制肿瘤发生发展的作用使得SST有作为检测肿瘤风险的生物学标志物的潜力。本研究通过检测消化道肿瘤中SST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探讨SST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其对消化道肿瘤发病风险的影响,同时检测各个肿瘤中SST的转录水平,探寻SST甲基化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分别来自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辽宁省肿瘤医院,其中50对食管癌和癌旁对照组织、99对胃癌及其癌旁对照组织、80对肠癌及其对照组织分别收集自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癌、胃癌及肠癌患者。采用亚硫酸盐测序PCR法(Biosulfite Sequenc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BSP)检测SST启动子甲基化,实时定量PCR法(q RT-PCR)法检测SST m RNA表达。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进行诊断效能评价,计算灵敏度(SEN)、特异度(SPE)和约登指数(YD)。结果:食管癌、胃癌、肠癌中癌组织SST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显著高于非癌对照组织(食管:0.649±0.078 vs.0.569±0.107 p<0.05,胃:0.622±0.09 vs.0.588±0.079p<0.05,肠:0.663±0.083 vs.0.617±0.042 p<0.05),第9、12、13、16、18、20、21号Cp G位点为三肿瘤共同的显著性差异甲基化位点。三肿瘤中多个Cp G位点甲基化状态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肿瘤生物学行为相关,随浸润深度的增加,食管癌14、17、18位点,胃癌20位点,肠癌14位点的甲基化率显著升高。食管癌组织SST表达低于非癌对照组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胃癌、肠癌组织SST表达量显著低于非癌对照组织(均p<0.001)。食管癌SST甲基化率与表达无显著相关;胃癌除Cp G位点10、14外,肠癌除Cp G位点10、14、23外,其他各位点及平均甲基化率均与表达呈显著性负相关(均p<0.05)。SST差异甲基化位点联合诊断三肿瘤的SEN 50%、SPE 87.9%,YD 0.37。结论:SST启动子区异常高甲基化与食管癌、胃癌、肠癌风险密切相关,可能通过抑制基因转录促进消化道肿瘤的发生与发展,特异性Cp G位点高甲基化组合可能作为潜在标志物用于消化道肿瘤的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