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旱地、果园、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退耕还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氯仿熏蒸和改进的BCR连续提取等方法研究表层(0~20cm)和底层(20~40cm)土壤(SOC)、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可溶解性有机碳(DOC)以及不同形态钙(酸溶态钙、可还原态钙、可氧化态钙、残渣态钙)的含量及分布情况,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与SMBC的关系(即微生物商:qMB=SMBC/SOC)以及SOC、SMBC和DOC与不同形态钙的关系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表层与底层SOC含量分别在14.38~38.59g·kg-1与12.42~28.23g·kg-1之间,平均为29.97g·kg-1与20.02g·kg-1,均以乔木林地最高,退耕还草地最低,表现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水田>果园>旱地>退耕还草地。(2)6种土地利用方式表层与底层的SMBC含量在121.36~355.30mg·kg-1与102.40~228.30mg·kg-1之间,平均为219.30mg·kg-1与157.52mg·kg-1,均以乔木林地最高,旱地最低,表现分别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果园>水田>退耕还草地>旱地与乔木林地>灌木林地>果园>退耕还草地>水田>旱地;6种土地利用方式表层与底层可溶解性有机碳的含量分别在20.71~40.05mg·kg-1与14.73~24.25mg·kg-1之间其中,平均为30.83和20.59mg·kg-1,上层以水田(40.05mg·kg-1)最高,退耕还草地(20.71mg·kg-1)最低,底层以灌木林地(24.25mg·kg-1)地最高,以乔木林地(为14.73mg·kg-1)最低,表现分别为水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果园>旱地>退耕还草地与灌木林地>果园>旱地>水田>退耕还草地>乔木林地;本研究的qMB介于0.50%~1.22%之间,表层以果园最高,为1.22%,旱地最低,为0.50%,底层以灌木林地最高,为0.89%,水田最低0.50%;相关分析表明,表层与底层的SMBC与SOC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3)水田、旱地、果园、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退耕还草地表层土壤4种钙形态含量总和依次为:7.02g·kg-1、10.91g·kg-1、0.68g·kg-1、8.42g·kg-1、6.73g·kg-1和3.77g·kg-1,其中,酸溶态钙含量占到钙形态比率最高,为60%左右,可还原态钙含量占到钙形态比率较高,为25%左右,可氧化态钙和残渣态钙加起来不足钙形态的20%,4种不同钙形态的含量高低顺序为酸溶态钙>可还原态钙>残渣态钙>可氧化态钙,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着钙形态的含量,但对各形态的比例无影响。底层土壤钙形态平均含量低于表层,但其分布规律与表层相似。(4)在表层土壤中,SOC与酸溶态钙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残渣态钙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可还原态钙和可氧化态钙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SMBC与残渣态钙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酸溶态钙、可还原态钙和可氧化态钙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底层土壤中,SOC与可氧化态钙和残渣态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酸溶态钙和可还原态钙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SMBC与可氧化态钙和残渣态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酸溶态钙和可还原态钙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表层与底层的DOC与4种钙形态均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