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传统疆界 重新定义家庭——任碧莲作品的文化解读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guangyun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文化为美国少数族群创造了更为宽松的社会环境,正是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下,美国华裔文学在近二十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新生代华裔作家一员的任碧莲的文本不仅敢于涉足“危险”话题,更为少数族裔指出冲破熔炉模式的途径。本篇论文试图通过任碧莲的四部作品,特别是她的第三部小说《爱妻》,研究其在文本中超越传统,重新定义“家庭”的文化探索。 第一章介绍了“家庭”的传统定义和相关问题,并随着1840年以来美国华裔移民的历史,简要回顾美国华裔文学中“家庭”这一母题的表述。通过对黄玉雪的《华女阿五》、雷庭招的《吃一碗茶》、汤亭亭的《女勇士》、谭恩美的《喜福会》,以及伍慧明的《骨》,这些主要作家的主要作品的分析,展现出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被唐人街模式牢牢束缚,难于挣脱的状况。, 论文第二章集中分析了任碧莲的生平和她在前三部作品(《典型的美国佬》、《梦娜在希望之乡》和《谁是爱尔兰人?》)中如何成功地打破华裔美国移民的刻板印象,跳出唐人街叙述框架,定义少数族裔流变的身份。论文的第三章从任碧莲前作中对“家庭”叙述的出发,展示作家在最新小说《爱妻》中描写王家人游移在“收养”和“自然”家庭关系,中美文化差异以及族群关系之中,而产生的悲欢离合。任碧莲巧妙地运用“家庭”概念为工具,勇敢涉足严肃题材,通过王家对“谁是爱妻”的追寻,在多元文化语境下重新定义“家庭”,超越了血缘和族裔。本文同时指出任碧莲抛弃族裔的狭义定义,走向关注族群关系和构建理想的美国社会。她希冀经历了跨界者不可避免的痛苦分裂后的少数族裔,能将个人身份、家庭关系,国家身份投射于更加混杂、开放、流动的空间,在美国社会大家庭中找寻到自己的位置,最终实现各族群抛弃成见共存共荣的理想。
其他文献
氯虫酰胺是2000年由杜邦公司报道的新型邻甲酰氨基苯甲酰胺类杀虫剂,其作用机理独特,属鱼尼丁受体抑制剂。该杀虫剂不仅对鳞翅目类有较好的活性,与现有杀虫剂无交互抗性,而且
创造性叛逆是必然存在于翻译过程中的现象。法国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最早提出创造性叛逆,将一切翻译活动都视为一种创造性的叛逆。我国学者谢天振将此概念引入中国,他将创造性叛逆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宏观大背景下,电影被认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中担任重要角色,其文化地位日渐提升。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电影兼具商业性与艺术性。,经
在奥尼尔熠熠生辉的人物群像中,女性人物占了三分之一。然而,对于他的女性人物,不少评论家却持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奥尼尔“没有摆脱西方文化和文学中流行的传统的男性观点
外国文学名著在中国的翻译始于林纾。林译小说滋养了一批现代作家的成长,随后中国陆续出现了文学名著的复译现象。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文学名著的复译现象开始变得
  本文的理论框架参照诺思洛普·弗莱(NothropFry)的神话与原型批判主义理论,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长篇小说《简·爱》和《维莱特》这两部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在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主要途径。而习语作为语言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毫无例外地展示了一种文化所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