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le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目的地的成长是区域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二战以来,经济的迅速恢复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社会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人们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旅游产业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关注旅游目的地的成长变化,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旅游需求成为区域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沿海旅游目的地是构成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自然禀赋优势,沿海地区在人口、历史、生产力等方面具有内陆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当今世界,无论是从旅游目的地角度还是从旅游客源地角度来衡量,沿海地区均是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统计资料表明,无论是从接待旅游者数量、旅游收入等目的地指标还是从发出旅游者、消费能力等客源地指标方面进行衡量,沿海国家均排在世界前列。我国海岸线漫长,沿海地区旅游发展历史久远,历程波折。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导,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十年来的全面发展,我国的沿海旅游经历了从无到有的成长历程,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的沿海旅游发展十分迅猛,沿海地区积极开发以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背景和底蕴的旅游产品吸引国内外旅游市场,提升沿海旅游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形成了一批有特色、高品质的沿海旅游目的地,无论是在旅游产品、旅游服务设施还是旅游接待效益方面,沿海地区都处在我国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前列。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本世纪初,国家旅游局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从世界旅游大国发展为旅游强国的发展目标,作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海旅游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沿海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沿海旅游目的地的成长也在不断的变化,研究我国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历史和变化,对促进沿海旅游目的地又快又好的成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沿海国家和沿海地区等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回顾和分析,对影响沿海目的地成长的机理进行探索,揭示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的动力机理,并通过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产业成长的分析,提出其发展策略对策。全文由如下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研究背景、主要研究内容以及作者对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界定了基本概念并对历史文献进行了综述。对论文中涉及的旅游目的地、沿海地区等主要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关于同类型地区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全面掌握前人研究成果。第三章对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涉及的理论基础进行集中阐释。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不同的部门和行业,相应的指导理论也来自很多不同的领域。在本文中主要涉及地理学理论、旅游学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等。第四章对世界主要沿海国家和中国沿海地区旅游成长历程进行回顾,揭示沿海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特征、旅游资源特征和旅游者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第五章对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机理进行研究。研究了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动力、成长模式和区域间的互动成长。第六章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案例,研究其成长基础、揭示其成长机理,提出促进其成长的策略,并对其和邻近地区珠三角的旅游互动进行分析。第七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集中阐明论文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论文的主要创新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界定了沿海旅游目的地的概念。从旅游目的地的含义、分类和构成出发,对前人提出的概念进行充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滨海地区、沿海旅游资源和沿海旅游活动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从空间的角度对沿海旅游目的地进行了界定,认为沿海旅游目的地是指:位于沿海地区,以沿海旅游资源和沿海旅游产品为主要吸引物,吸引旅游者进行沿海旅游活动的空间地理单元。并给出了宏观和微观两个界定标准。第二、划分了沿海旅游目的地的类型。将沿海旅游目的地划分为观光型、休闲度假型、生态型和商务型、复合型等四个类型。第三、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沿海旅游目的地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沿海旅游目的地具有:纬度地带性、洋流影响明显、经济区位指向明显等空间分布特征。第四、剖析了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机理。把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动力划分为: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的吸引力、以旅游需求为前提的拉动力、政府对供需的驱动力、旅游外部环境为保障力等四种动力。并构建了市场主导型互动模式、资源主导型互动模式两种横向互动模式和跨区域供应链互动模式、区域内政府主导的协同互动模式两种纵向互动模式,提出了政策机制、协调机制、信息机制和监督控制机制等四种互动机制。第五、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成长的基础、动力和成长模式,针对性的提出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旅游成长的措施。
其他文献
对于湿地生态系统来说,水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对湿地水面及植物群落产生了影响,使湿地
研究背景:1987年我国对土地使用制度进行了改革,允许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和市场化交易,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城市空间加速蔓延,城市空间结构也因其影响而出现了积极变化
干旱具有影响范围广、历时长、发生不明显的特点,使其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在华北灌溉平原区。地处华北灌溉平原区的河北省邢台市作为典型的旱灾区,旱情较
河口作为连接陆地与海洋的纽带,具有独特的生境特征和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近年来由于入海水量不断减少引发日益严重的河口生态问题,保证河口一定规模的生态用水需求,已成为水资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游已逐渐在旅游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农耕文化更是突出,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望,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体现出来,如网络偷菜已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的进程也明显加快,大量的城市建设使得城市的空间范围不断变化。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气候、城市交通、城市管理的关系密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