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湿地生态系统来说,水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对湿地水面及植物群落产生了影响,使湿地鸟类种群和数量发生了变化。蒸散(Evapotranspiration)描述了地表水分蒸发和植物水分蒸腾,能够较好地反映湿地水面及植物群落等鸟类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
本文采用MODIS地表温度和地形数据,在TURC模型下,计算得到米埔湿地七个观鸟区三个冬季,共9个月的PET(潜在蒸散)。然后利用得到的PET结果及降水量数据,计算出9期的AET(实际蒸散)。过程中,利用地形数据计算了入射太阳辐射,并对地面站点的降水数据进行了内插。论文还对香港观鸟会的鸟类数据进行了汇总和筛选,并结合计算得到的蒸散,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分析发现:各观鸟区间的AET相差不大,但是同一观鸟区第二期和第三期的AET变化明显;不同类别水鸟的数量峰值出现时间并不相同,六种湿地依赖型水鸟在各观鸟区分布相当不平均;全体水鸟总数与AET相关性不显著,RS区的六大类水鸟与AET的相关性也不显著,MPST区的丝光椋鸟、RS区的黑鸢和白胸翡翠与AET在0.01和0.05水平上表现了显著的相关性;周围生境的状态影响研究区水鸟与AET的关系,当周围环境也适合水鸟生存时,研究区AET发生变化,水鸟迁移机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