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平式能量回收一体机转子动力学特性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1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透平式能量回收一体机集余能回收与液体增压于一体,适用于大中型反渗透膜法海水淡化系统中的浓盐水余压能回收与海水增压。为了提高系统效率,一体机的转速通常高达10~4数量级,这对一体机的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转速不仅会使轴承阻尼有所降低,也会使转子受到的流体激励力产生不同程度地增大现象,这些都会对一体机转子系统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为了确保透平式能量回收一体机的安全稳定运行,非常有必要对其转子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于。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在简要介绍透平式能量回收装置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透平式能量回收一体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概述了水润滑轴承和转子动力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2)通过数值模拟对一体机的透平和增压泵的水力性能与内部流场进行了分析,根据功率匹配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运行方案,研究了增压泵叶轮和透平叶轮径向力和轴向力的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设计工况下透平和增压泵具有较好的水力性能,透平在1.4Q_d工况下运行,增压泵在1.0Q_d工况下运行时,一体机整机效率最高。增压泵在偏工况运行时,叶轮所受径向力较大,透平叶轮上的径向力则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一体机的总轴向力指向透平出口,其大小随着流量的加大而增大。(3)基于流体动压润滑理论,梳理了利用有限差分法和扰动参数法求解轴承液膜动静特性的详细步骤,结合MATLAB软件对不同结构参数及运行工况下轴承的动静特性进行了求解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增大长径比与减小半径间隙都有利于提升轴承的承载能力,当轴承的相对间隙(c/R)与长径比(L/D)的比值在0.0065~0.0075范围内时轴承的最小水膜厚度可以取得最优值。高速工况下,轴承阻尼明显减小,稳定性有所减弱。(4)基于SAMCEF Rotor软件,建立了三种不同维度的一体机轴承—转子系统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并对三种计算模型进行了临界转速求解和振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三种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吻合度较高,一体机的转子系统存在低频涡动现象,若要确保一体机转子的安全稳定运行,其实际工作转速应设置在4800~25000r/min范围内。研究还表明,适当减小转子材质的密度能够提高一体机转子临界转速,轴承的结构参数对转子刚体临界转速具有较大影响。(5)利用SAMCEF Rotor软件,研究了不同载荷下一体机轴承—转子系统的瞬态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叶轮加工精度、错位安装叶轮、增大转子启动加速度、选用小刚度大阻尼轴承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一体机转子跨越临界转速时的共振幅值,从而提升转子系统的稳定性。考虑流体激励力作用后,与仅考虑不平衡质量相比较,转子振幅明显增大,且幅值随着转子所受径向力的增大而增大;轴心轨迹的曲线呈花瓣形,且不同位置处的轴心轨迹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心现象。
其他文献
近年来,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和年总产量都在不断增加,为了延长马铃薯的加工周期、保证贮藏期内的马铃薯品质、减少贮藏期病害,马铃薯收获后贮藏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黄曲霉毒素B1(AFB1)是一种对人和动物具有严重潜在危害的微量有机污染物,如何实现对其高效绿色去除是目前的研究热点。酶作为一种高效专一的生物催化剂已被广泛应用在微量有
本课题以先秦时期文学题材的文创设计应用为研究内容。从关于文学题材的文创产品发展现状与面临挑战入手,阐述文学题材的文创产品开发的重要性。文创设计的研究在近几年逐步
交联聚合物中空微球的质量轻、比表面积大,纳米材料的粒径小、应用广,但是纳米材料极容易发生团聚。利用中空聚合物微球负载纳米材料可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天然气使用前必须进行脱硫脱碳处理,目前通常采用化学吸收法处理,该法对H2S、CO2等酸性气体的脱除效果明显,但对有机硫效果
随着勘探难度的增加,从最开始的构造油气藏转而寻找岩性油气藏,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是面临的新挑战。反演是地球物理中获取岩性的主要方法,与确定性反演相比,基于地质统计学的
我国每年产生约200多万吨抗生素菌渣,抗生素菌渣为危险固体废弃物,其安全处置及利用引起广泛关注。抗生素菌渣主要由抗生素菌丝体组成,菌丝体中富含蛋白质等有机物,其中蛋白
磷是控制有害藻类生长的限制因素,因此减少淡水中磷的过量输入对控制水体富营养化至关重要。淡水水体上覆水中磷的来源主要分为外源磷和內源磷。众所周知,当外源磷得到有效控
近年来,我国医药制造行业发展迅速、废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其中合成制药废水具有组分复杂、难降解物质多、含盐量高以及可生化性差等特点,其高效稳定处理难度大。芬顿氧化在医
创伤造成的不可控制出血现已成为战场上人员死亡的主要因素,也是日常生活中造成创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因素。传统的止血材料包括绷带及止血敷料等,对于体表的创伤出血呈现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