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启蒙话语变迁研究——以央视新闻评论部实践为例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sdf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东方时空》栏目,拉开了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序幕。年轻的电视从业者们以纪实主义为指引,开始尝试突破以往的宣传话语,用新的电视节目形态传达新的理念。《东方时空》的三个子栏目——《生活空间》、《东方之子》、《焦点时刻》分别成为观察纪实、谈话纪实、报道纪实三种节目形态的发展源头,这三种节目形态是建构电视启蒙话语的三种策略,分别体现了人文关怀、思想多元和社会批判三种理念。此后,《焦点访谈》(1994年)、《实话实说》(1996年)、《新闻调查》(1996年)等多个有影响力的电视专题栏目相继诞生。“关注人”、“尊重”、“平等”,成为这些栏目创业者的共识,从而形成了1990年代独特的电视启蒙话语。  进入新世纪,电视媒体面临的是更加多元的媒介生态环境和更加专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新闻频道的建立和崛起,及时快速、碎片化的滚动新闻以及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成为电视新闻专业化浪潮的发展方向。在这种顺理成章的转型过程中,1990年代建构起来的电视启蒙话语日渐衰落了。近二十年间,观察纪实、谈话纪实、报道纪实这三支脉络经历了各自的兴衰起伏,它们的发展、演变、消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电视话语中的权力关系变革。  本文尝试将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引入新闻生产研究之中,以“话语、权力、主体”为研究框架,试分析1990年代电视新闻改革构建起来的启蒙话语是如何走向衰落的;话语变迁背后隐藏的是怎样的权力关系变革;这些变化对于新闻评论部从业主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对电视新闻话语建构的分析并不是要证明某种建构的正误,或者说明其合理性,而是要揭示话语建构变化的背后各种社会条件、权力关系的变化,以及更为重要的是分析新闻实践变化过程中,从业主体如何将这种话语建构进行贯彻,他们自身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以及计算机智能终端的进一步普及,互联网视频内容对于用户信息接收与传播行为的影响日益显著。网络视频在传播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信息内容扩散传播
期刊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自媒体传播尤其是微博传播已经成为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微博中一些有影响的大V即意见领袖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一方面他们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争议性事件频繁发生。媒体对此类事件的报道,一般采取二元对立的报道框架来呈现冲突,在传播过程中易出现报道失衡、标签化、情绪化传播等激化冲突的倾向。
自第一家电视台成立至今,台湾电视已走过整整50年的历程。从最初第一家电视台的艰难创立、一枝独秀,到老三台的三足鼎立,再到有线卫星电视的族群式扩张,人口仅两千万的台湾现已有
从光化学和生物电学出发,分析了红外线与植物细胞的作用机理,列举了共振效应、光电解效应及光复活作用对 植物内部机制的影响,提出了红外线的光学保鲜技术。最后,以番茄这种较典型的保鲜品为研究对象,用这种技术具体观察 了处理与未经处理样品的保鲜效果,得到了对比较明显的统计数据,论证了这项技术的可行性。
本文以500hPa、北太平洋海温及1900~1998年福建台风资料为素材,初步分析了1999年福建多台风活动的气候背景和大气、海洋的若干影响因素,进行了预测分析,所得结果可供气候预测
在技术和服务快速发展的新媒介环境下,微博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传播平台正在影响着信息的传播和分享。而报纸面对被挤压的市场和阅读时间,开始寻求在新媒体空间的转型和发展。 
台湾电影作为华语电影的重要支流之一,自二零零八年电影《海角七号》的成功以来,有着明显回春的迹象。在这一趋势下,台湾当局配合台湾影人,陆续出台各种电影补助项目基金和相关配
阅读了1999年第5期《建筑工人》刊登的《相似三角形性质在直线定线中的应用》一文后,觉得在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同时,用三角形正弦定理和平行线性质,也能定出 C 点(图1中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