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中国高校,不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纵然它有着自身必须遵循的办学规律,需要与外面纷繁复杂的世界保持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但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网络中一个重要的纽结,它又不能不为社会环境的变化所动。环境的变化不仅使高校为之震撼,经费的匮乏、公众的挑剔、制度的约束、消费者的质疑还为其敲响了警钟,使其不得不对此做出回应,而高校公共关系的开展便是这种回应的具体体现。然而,高校公共关系实践本身却难以令人称是,庸俗关系现象、功利性倾向、公共关系“近视症”等问题都严重地制约着高校公共关系的有效开展。对于以上诸多个别的表象问题,采取一一对应的解决办法固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但却难免挂一漏万,且因其只局限于以往的个别现象,难以应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只有将其放入更加宏观、更为宽阔的视野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理论探讨,才不失为一种更为有效之举,因为这既有助于明晰具体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应对策略,更有助于登高远望,了解高校公共关系的全貌,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高校公共关系实践。本课题研究的价值也正基于此,并主要聚焦于高校外部公共关系。
研究高校公共关系问题,首要的是要准确地把握高校公共关系的本质,对高校公共关系本质及其规律的充分认识和深入理解,不仅能全面地把握高校公共关系的研究对象,还有助于纠正以往对高校公共关系认识上的偏差。本研究认为,高校公共关系的本质是高校运用调查研究和传播沟通手段实施的高校与其公众间的关系生态管理,目的是促进高校与其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高校和谐、持久的发展。
对高校公共关系的系统研究,必然要追根溯源,即要对其产生之历史根源进行探究,这不仅能使高校公共关系产生的内外因素跃然纸上,还能为分析我国高校公共关系开展之动因提供参照。我国高校主动适应社会的内在诉求以及目前中国高校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如民主意识增强、经济体制转轨、和谐文化理念、网络媒体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等,都昭示着我国高校开展公共关系不但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更有其现实的必要性。
高校公共关系理论研究旨在更有效地指导高校公共关系实践,在上述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高校与其公众(政府、企事业、同行、校友、媒介)关系机理的深入分析,构建了高校与其公众的公共关系模式,使高校与其公众之间复杂而又抽象的关系形态得以清晰地呈现,继而提出了高校开展公共关系实践可以依循的操作策略,它是一种总体的把握,但却非恒久不变的真理,需要根据不同时期以及组织的具体状况,有选择性地借鉴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高校彼此间千差万别,但相互之间尚有可资借鉴之处。典型案例的分析,能够引发诸多的启示,既有助于充分认识开展高校公共关系的价值所在,也能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还有助于检验高校公共关系策略的可行性和适切性。
高校公共关系的有效开展既需要基础理论的支撑,需要对高校公共关系策略的适切选择,还需要组织内外其他诸多机制予以保障,其中战略、组织、制度和文化保障至关重要。战略和组织保障能使高校公共关系目标明确,职责清晰,有的放矢,从组织内部层面确保效率的最大化,而制度和文化保障则能唤起社会各界对高校公共关系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各司其职,提高高校公共关系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