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离子弱化石灰在镉污染土壤-水稻系统的钝化效果及其机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灰被广泛应用于镉(Cd)污染的酸性土壤中,其钝化效果总体较为明显,但存在施用石灰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出现相反作用的现象。在种植水稻的Cd污染酸性土壤上,施用石灰有时会促进水稻对土壤Cd的吸收、增加稻米中Cd的累积。弱化石灰对Cd污染酸性土壤的钝化效果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多方面,其中土壤较高浓度的氯离子(Cl-)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因为已有研究证实添加富含氯的材料会提高稻米中Cd的累积。在酸性土壤中,存在部分含氯高的土壤,如滨海盐土和大量施用富氯材料的土壤。为了更好地对酸性土壤上Cd的污染风险进行管控,开展合理的安全利用,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在Cd污染的酸性土壤中,Cl-对石灰钝化Cd的影响程度及其机理。本论文采用镉污染的土壤,通过土培试验、水培试验和田间试验,采用土壤化学、植物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的方法,综合研究了在植稻条件下,外源添加Cl-对石灰在土壤-水稻系统中钝化Cd效果的弱化程度及其机理。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土培试验中,石灰处理通过提高土壤溶液p H值(增幅为2.8%~4.3%)、降低土壤Eh(降幅为9.0%~23.7%)、显著降低土壤弱酸提取态Cd和可还原态Cd(降幅分别为19.54%和15.94%),提高残渣态Cd(增幅22.51%),使得土壤溶液中Cd2+浓度显著下降31.3%,从而显著降低了土壤Cd的有效性。石灰处理通过显著促进水稻根系根表铁膜的形成,提高了根表铁膜中Cd含量(增幅为15.09%)、显著降低水稻根系主要Cd转运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降幅分别为17.8%(Os Nramp5)、5.8%(Os Nramp1)、31.4%(Os IRT1)和22.7%(Os IRT2),从而降低了水稻根系对土壤Cd的吸收。石灰处理还显著降低了Cd在水稻不同部位的累积及从根-茎、土壤-糙米、根-糙米和叶-糙米的转移系数。综上,石灰通过降低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降低水稻根系对土壤Cd的吸收和抑制Cd在水稻各部位间的迁移转运,使得糙米Cd的含量降低了36.6%。(2)在水培试验中,Cl-添加提高了水稻根系生物量及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总侧根数,诱导上调了根系Os Nramp5、Os Nramp1和Os IRT1转运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了水稻根系泌氧能力(降幅为9.1%~25.8%),从而促进了水稻根系对Cd的吸收。Cl-添加通过降低水稻根系中谷胱甘肽(GSH)、植物螯合肽(PCs)和非蛋白巯基(NPT)的形成、提高了水稻根系细胞中Cd的能谱值及Cd在水稻根系横剖面的分布量,增加了根系细胞中游离态Cd,提高了Cd在根系细胞中的移动性和生物有效性。此外,Cl-添加诱导上调了水稻根系Os HMA2转运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促进Cd由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最终有利于Cd在地上部的累积。(3)在土培试验中,与石灰处理相比,石灰+Cl-混合添加通过降低土壤p H值和提高土壤Eh,抑制Cd S的沉淀,促进了土壤Cd的溶解,显著提高了水溶态Cl-Cd络合物(Cd Cl+和Cd Cl2)比例,提高了土壤弱酸提取态和可还原态Cd比例,从而提高了土壤Cd的溶解性。同时,石灰+Cl-添加显著促进土壤中铁/锰氧化物的还原溶解,使土壤溶液中Fe2+和Mn2+的浓度较石灰处理分别提高了5.7倍和8.0倍。溶液中的Fe2+和Mn2+通过与Cd2+竞争土壤吸附点位,促进土壤吸附态Cd2+的释放,进一步提高了水溶态Cd的浓度(提高2.5~3.75倍),提高了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石灰+Cl-混合添加使根表铁膜形成量较石灰处理降低了29.49%~53.08%,弱化了根表铁膜对水稻根系吸收Cd的屏障作用,促进了水稻根系对Cd的吸收。石灰+Cl-混合添加较石灰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根系中Cd主要转运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提高幅度分别为23.3%~44.4%(Os Nramp1)、25.2%~35.1%(Os Nramp5)、50.2%~91.0%(Os IRT1)和71.2%~91.0%(Os IRT2),进一步提高水稻根系对土壤Cd的吸收。此外,与石灰处理相比,石灰+Cl-混合添加促进了Cd在土壤-水稻系统内的迁移和转运,使糙米Cd含量提高了0.94倍~1.1倍。(4)在石灰改良后的Cd污染的农田土壤中,Cl-的添加通过提高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促进水稻根系对土壤Cd的吸收和提高Cd在水稻各部位间的迁移和转运,最终促进了Cd在土壤-水稻系统内的吸收和累积。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土培和水培试验的研究结果。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土壤化学、植物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了在Cd污染的酸性土壤上,Cl-对石灰钝化效果的弱化效应及其主要机理。这种弱化作用在高氯条件下更加显著。对于一些Cl-含量较高的酸性土壤,如滨海盐土和大量施用含氯材料的土壤,在选用土壤改良材料和制定土壤治理方案时,须考虑这一因素。在Cd污染土壤上,应避免施用Cl-含量高的材料。
其他文献
自组装是组装基元通过自下而上自发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是制备有序材料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表明,当组装基元在受限条件下组装时,往往会表现出不同于非受限状态下的组装行为,可以得到非受限状态下难以获得的有序自组装体。目前,人们对有机高分子的受限自组装研究已经较为深入,而采用受限的策略制备形状可控且结构均一的聚合物/功能性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有序组装体,仍面临较大挑战。特别是当组装基元在软受限环境下组装,并且与
基于汽车行业安全性、轻量化和制造成本等方面的广泛需求,轻质结构材料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新一代先进高强钢(AHSS)在汽车用轻量化材料中被广泛应用以满足新能源汽车等特定结构件的使用要求。Mn含量为4~12 wt.%的中锰钢凭借其较低的合金成本和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被国内外研究学者所密切关注。中锰钢的力学行为受到亚稳态残余奥氏体的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的控制,该效应由退火工艺决定。因此,中锰钢研究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DNNs)近年来在人脸识别、视频处理、机器翻译、搜索推荐、生物医学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深度神经网络的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其宽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甚至诞生了参数量在千亿量级的超大模型。深度神经网络的高存储占用和高计算负载问题给当前的硬件设备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资源受限的移动设备和可穿戴设备。因此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和能量密度高而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等领域,但由于全球锂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发展。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相似,均基于摇椅式的电化学储能机制,此外,钠资源储量丰富且价格低廉,因而催生了一股钠离子电池的研发热。其中,开发具有稳定脱嵌钠离子结构的正负极材料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过渡金属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具有种类
随着道路车辆尾气排放监管标准的日趋严格,尾气排放检测相关技术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以柴油车为主的重型车辆,由于其排放的污染物排放贡献率远超轻型车辆,因此准确检测柴油车尾气中CO、CO2和NOx的排放对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是以光学气体检测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究了光电信号检测与光谱数据处理方法,设计了相应的检测系统装置并将其应用于柴油车尾气排放现场检测中。阐述了
全球化要求企业超越纯粹的经济问题,关注环境和社会问题,强调经济、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有助于企业开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活动,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分别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这两个维度出发,探索了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机制,运用博弈论方法求解了不同模型下的均衡结果,通过比较静态分析得到了相关因素对均衡决策和利润的影响,并借助算例模拟进一步地佐证
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是一种蠕虫状的海洋生物,富含蛋白质、多糖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方格星虫蛋白含量丰富,约占其干重的70%以上,是其最主要的营养成分。但目前关于方格星虫功能活性物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多糖方面,而对其功能蛋白的挖掘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本课题通过蛋白组学技术系统解析方格星虫的全蛋白组成,从中挖掘免疫相关活性蛋白;并针对体壁蛋白的功能特性和
化工废水含有大量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Recalcitrant Organic Contaminants,ROCs),对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巨大。其中硝基苯类、含氮杂环类等ROCs的开环反应是制约其被降解甚至矿化的关键步骤。催化臭氧氧化(Catalytic Ozonation Process,COP)可通过活性氧物种(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s)的形成强化对RO
冷原子物理在近二十多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了物理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它涵盖了广泛的研究课题,对其它的物理领域,例如凝聚态物理、核物理、高能物理、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在超冷原子气体系统中,人们实现了包括Feshbach共振,可控光晶格系统以及人工规范场等调控系统参数的实验手段,为实现量子模拟凝聚态物理中的系统,研究强关联体系中的新奇量子现象,提供了一个理想平台。近年来,拓扑物态的发现激起
公路隧道作为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缩短运行距离、优化交通路径、提高运输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推进作用,但其封闭的空间结构导致过往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污染物容易滞留在隧道内部、难以有效排出,从而空气污染问题更为突出,严重时甚至会影响驾乘人员的身体健康和行车安全。目前国内外主要从增设通风竖井、射流风机和空气净化装置等方面减缓隧道内空气污染,然而这不仅增大了隧道结构复杂性、加剧了施工难度,而且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