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内降解NO的蓄光辅助光催化复合材料设计及协同机制研究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路隧道作为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缩短运行距离、优化交通路径、提高运输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推进作用,但其封闭的空间结构导致过往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污染物容易滞留在隧道内部、难以有效排出,从而空气污染问题更为突出,严重时甚至会影响驾乘人员的身体健康和行车安全。目前国内外主要从增设通风竖井、射流风机和空气净化装置等方面减缓隧道内空气污染,然而这不仅增大了隧道结构复杂性、加剧了施工难度,而且后期维护和更换设施不方便、所耗能源和投资运营费用巨大,不能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隧道内降解NOX的g-C3N4/长余辉复合光催化材料设计及协同机制研究》,基于光催化净化污染物技术和长余辉材料的蓄能-发光特性,设计蓝色多孔Sr2MgSi2O7:Eu2+,Dy3+长余辉材料为功能载体,负载石墨型氮化碳(g-C3N4)光催化剂,制备一种亮暗态下持续催化去除污染物的蓄光辅助光催化复合材料。首次定义了累积污染物降解浓度SC等系列指标以准确描述材料在亮暗态下综合去除污染物的效果。结合微观表征手段和分子模拟计算揭示了单组分g-C3N4与Sr2MgSi2O7:Eu2+,Dy3+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原子和分子层面探讨了复合材料宏观性能变化的原因。受荷叶的自清洁特性启发,以自制低表面能含氟丙烯酸酯乳液为基料,添加蓄光辅助光催化复合材料为功能填料,制备出疏水疏油性能良好的蓄能光催化自清洁涂料并进行性能评价。设计自清洁试验研究油污在光照条件下随时间延长对涂层试件表面润湿行为的影响;考察了紫外老化同光催化作用下涂层的耐久性能。最后将该蓄能光催化涂料涂覆于隧道试验段内,评价了净化一氧化氮(NO)污染物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旨在寻求一种节能环保方式净化隧道内空气质量,同时改善光催化涂层的功能耐久性和清洁便利性以助力环保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常规块体形貌的Sr2MgSi2O7:Eu2+,Dy3+(简记为SMSO:(Eu,Dy))蓝色长余辉发光材料,以结晶纯度和余辉初始亮度为衡量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确定了SMSO:(Eu,Dy)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进一步提高余辉亮度及方便负载光催化剂,引入SiO2气凝胶代替部分硅源制备出具有多孔形貌的SMSO:(Eu,Dy)长余辉材料。采用压汞实验分析SMSO:(Eu,Dy)中孔隙分布特征;并考察了不同气凝胶掺量对多孔SMSO:(Eu,Dy)发光强度和余辉性能的影响。(2)通过热解聚合方法将g-C3N4光催化剂负载于多孔SMSO:(Eu,Dy)发光材料上获得CN/SMSO:(Eu,Dy)蓄光辅助光催化复合材料,探索其在亮暗态下持续去除NO污染物的可行性。以自定义的累积污染物降解浓度SC为催化性能评价指标,定量描述了材料在光照及暗态下的NO去除效果,验证了该指标的合理性。此外,从键合状态、形貌特征、光学性质、余辉性能及光电化学性质等方面探索了单组分的复合方式及复合前后性能变化特征,阐释了CN/SMSO:(Eu,Dy)复合材料催化去除NO作用机理。(3)采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量子力学模块CASTEP构建了单组分g-C3N4、SMSO:(Eu,Dy)及复合材料的分子模型并进行第一性原理计算。通过逐步优化构建SMSO基质模型、SMSO:(Eu)单掺杂模型和SMSO:(Eu,Dy)共掺杂模型,分析对比电子性能,从原子层面为SMSO:(Eu,Dy)的余辉发光机理提供佐证。切出合适的g-C3N4、SMSO:(Eu,Dy)表面模型用于构建CN/SMSO:(Eu,Dy)界面结构,考察界面结构稳定性以判断所建模型的合理性。从电子态密度、能带结构、差分电荷密度、布局分析和功函数等方面讨论界面结构中电子、空穴的跃迁难易程度和转移路径,进而揭示g-C3N4和SMSO:(Eu,Dy)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4)为改善光催化材料在应用时耐久性差等问题,本文合成了疏水疏油性能良好的低表面能含氟乳液,并以此为基料,添加CN/SMSO:(Eu,Dy)复合材料与其他填料、助剂等制备出去污型蓄能光催化自清洁涂料。依据NO去除效果和涂层表面润湿性确定了涂料中CN/SMSO:(Eu,Dy)的最佳掺量,参照外墙乳胶漆的规范标准评价了该涂料的常规性能。此外,以甘油为污染物设计自清洁试验,研究催化作用下油污对涂层表面的润湿行为影响。从涂膜成分、微观形貌及老化后的试件外观等级方面考察了紫外老化同光催化作用下涂层的耐久性能。最后将自制蓄能光催化自清洁涂料涂刷至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的实体隧道侧壁上,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光照期间约12.7%的NO被有效去除且关闭光源后涂层仍发挥着持续净化NO的作用。
其他文献
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兴低碳交通工具,是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使用锂电池作为电动汽车主要动力来源,可以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达到环保和低碳的目标。在车用环境下,单一锂电池系统经常需要面临大倍率、高频率的充放电工况。长期工作在这种工况下,锂电池会出现性能急速下降和容量快速衰减的现象。由超级电容和锂电池组成的车用混合储能系统是代替单一锂电池储能系统的有效解决方案。然而,电池和超级电
自组装是组装基元通过自下而上自发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是制备有序材料的有效方法之一。研究表明,当组装基元在受限条件下组装时,往往会表现出不同于非受限状态下的组装行为,可以得到非受限状态下难以获得的有序自组装体。目前,人们对有机高分子的受限自组装研究已经较为深入,而采用受限的策略制备形状可控且结构均一的聚合物/功能性无机纳米粒子复合有序组装体,仍面临较大挑战。特别是当组装基元在软受限环境下组装,并且与
基于汽车行业安全性、轻量化和制造成本等方面的广泛需求,轻质结构材料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新一代先进高强钢(AHSS)在汽车用轻量化材料中被广泛应用以满足新能源汽车等特定结构件的使用要求。Mn含量为4~12 wt.%的中锰钢凭借其较低的合金成本和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被国内外研究学者所密切关注。中锰钢的力学行为受到亚稳态残余奥氏体的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的控制,该效应由退火工艺决定。因此,中锰钢研究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深度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s,DNNs)近年来在人脸识别、视频处理、机器翻译、搜索推荐、生物医学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深度神经网络的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其宽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甚至诞生了参数量在千亿量级的超大模型。深度神经网络的高存储占用和高计算负载问题给当前的硬件设备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资源受限的移动设备和可穿戴设备。因此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和能量密度高而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等领域,但由于全球锂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限制了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发展。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相似,均基于摇椅式的电化学储能机制,此外,钠资源储量丰富且价格低廉,因而催生了一股钠离子电池的研发热。其中,开发具有稳定脱嵌钠离子结构的正负极材料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过渡金属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具有种类
随着道路车辆尾气排放监管标准的日趋严格,尾气排放检测相关技术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以柴油车为主的重型车辆,由于其排放的污染物排放贡献率远超轻型车辆,因此准确检测柴油车尾气中CO、CO2和NOx的排放对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是以光学气体检测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究了光电信号检测与光谱数据处理方法,设计了相应的检测系统装置并将其应用于柴油车尾气排放现场检测中。阐述了
全球化要求企业超越纯粹的经济问题,关注环境和社会问题,强调经济、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有助于企业开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活动,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分别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这两个维度出发,探索了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机制,运用博弈论方法求解了不同模型下的均衡结果,通过比较静态分析得到了相关因素对均衡决策和利润的影响,并借助算例模拟进一步地佐证
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是一种蠕虫状的海洋生物,富含蛋白质、多糖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方格星虫蛋白含量丰富,约占其干重的70%以上,是其最主要的营养成分。但目前关于方格星虫功能活性物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多糖方面,而对其功能蛋白的挖掘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本课题通过蛋白组学技术系统解析方格星虫的全蛋白组成,从中挖掘免疫相关活性蛋白;并针对体壁蛋白的功能特性和
化工废水含有大量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Recalcitrant Organic Contaminants,ROCs),对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巨大。其中硝基苯类、含氮杂环类等ROCs的开环反应是制约其被降解甚至矿化的关键步骤。催化臭氧氧化(Catalytic Ozonation Process,COP)可通过活性氧物种(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s)的形成强化对RO
冷原子物理在近二十多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了物理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它涵盖了广泛的研究课题,对其它的物理领域,例如凝聚态物理、核物理、高能物理、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在超冷原子气体系统中,人们实现了包括Feshbach共振,可控光晶格系统以及人工规范场等调控系统参数的实验手段,为实现量子模拟凝聚态物理中的系统,研究强关联体系中的新奇量子现象,提供了一个理想平台。近年来,拓扑物态的发现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