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产自宁夏、甘肃不同品种的糜子种子内分离、筛选出具有高效溶磷、固氮能力的内生菌菌株,并在糜子中接种评价其溶磷、固氮、促生效果。同时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其对糜子苗期生长、光合及磷氮吸收累积的作用,并且进一步通过大田试验验证菌株在自然条件下对糜子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率效率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从糜子种子内分离的内生真菌菌株中有5株具有溶磷能力,2株来自甘肃LM1(Talaromyces sp.黄丝曲霉属)、LM2(Talaromyces sp.),3株来自宁夏GM1(Talaromyces sp.)、GM2(Penicillium sp.青霉属)、GM3(Penicillium chrysogenum产黄青霉)。采用溶磷圈和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其溶磷能力,发现GM1,GM3号菌株溶磷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D/d最大,分别达到了1.59,1.47;相同成分液体培养基中可溶性磷含量分别为264.75和323.48μg/m L,溶磷率分别达到5.26%和6.43%,显著高于其他菌株(p<0.05);其p H值分别为2.88和3.63,显著低于其他菌株(p<0.05),5个溶磷真菌的溶磷率与p H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盆栽试验中,当磷用量减少75%和50%并接种溶磷菌GM3时,糜子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的一个参数)分别为20.63和21.46,净光合速率分别达为23.2和25.87μmol m-2s-1,植株全磷含量分别为10.09和12.39 mg/盆,均显著高于对照(CK)(p<0.05)。表明接种GM3对糜子促生作用表现明显,并且可以有效减磷40 mg/kg。GM3(Penicillium chrysogenum产黄青霉)为本试验得到的目标菌株且表现出良好的溶磷促生作用。(2)通过无氮培养基以及扩增nif H基因(固氮酶基因)来对糜子种子内的固氮细菌进行筛选。研究表明,PCR扩增nif H基因反应结束后,在1%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紫外凝胶成像仪下能产生明显条带的有3株。其中,2株来自宁夏BGM1(Delftia sp.戴尔福特菌属)、BGM2(Paenibacillus illinoisensis.伊利诺伊类芽孢杆菌),1株来自甘肃BLM3(Enterobacter sp.肠杆菌属)。盆栽试验中,当缺氮、氮用量减少75%和50%并接种固氮菌BGM2时,糜子SPAD值分别为22.82、24.73、25.77,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5.59、17.89、22.94μmol m-2s-1,植株全氮含量分别为0.10、0.13及0.14 g/盆,均显著高于对照(CK)(p<0.05)。表明接种BGM2促生作用表现明显,并且可以有效减氮78.7 mg/kg。BGM2(Paenibacillus illinoisensis.伊利诺伊类芽孢杆菌)为本试验得到的目标菌株且表现出良好的固氮促生作用。(3)通过大田试验进一步验证溶磷、固氮菌株对糜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GM3、BGM2号菌株处理下的糜子产量分别达到了0.36 kg/m2和0.39 kg/m2,显著高于对照(CK)(p<0.05)。GM3能显著增加糜子的主穗重、主穗粒重,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19.35%、108.33%(p<0.05)。BGM2号菌株处理下的糜子主穗重及主穗粒重,较对照增加了71.05%、82.14%(p<0.05)。同时,GM3、BGM2号菌株均能显著提高糜子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0.78 kg/mm和0.76 kg/mm(p<0.05)。表明,在大田中接种GM3(Penicillium chrysogenum产黄青霉)、BGM2(Paenibacillus illinoisensis.伊利诺伊类芽孢杆菌)不仅能够有效增产而且提高了糜子的水分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