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速度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不断增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也不断增大。与此同时,却对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空前的破坏,如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发生退化、自然资源遭到破坏,这些作用反过来又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我们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来寻求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加强对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的具有生态绿当量用地的土地利用结构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的研究,不仅能够为以后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标准,而且还可以为日后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借鉴,以解决人地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能够使土地资源的配置更为科学合理,有利于永川区生态屏障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有利于调整现有土地利用的思路,为该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文章收集的数据资料主要有《重庆市永川区统计年鉴(1998-2010)》、《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8-2010)》、《重庆市水土保持公报(2010)》,重庆市永川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提供的1997-2008年永川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永川区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其他文字资料。本文以重庆市永川区作为分析对象,文章在综述土地利用结构和生态绿当量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应用生态学原理,探讨具有生态绿当量用地(林地、水田、旱地、园地和草地)的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森林生态功能绿当量模型,引入森林与水田、旱地、园地和草地的换算关系,定量测算出1997-2008年永川区的生态绿当量和2009年永川区各乡镇生态绿当量分布情况,并进行生态现状分析,最后分析形成这种现状的自然和人文原因。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1997-2008永川区生态绿当量变化情况。研究期内虽然永川区生态绿当量水平呈增长趋势,生态环境在逐步改善,但是11年间永川区生态绿当量水平均小于1,整体水平较低,在以后的发展中仍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随着经济发展的需求,永川区最佳森林覆盖率要求将会逐年提高,在以后发展中永川区生态系统的建设任务还比较艰巨,需增加具有生态绿当量用地(尤其是林地)的土地面积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2)2009年永川区各乡镇的生态绿当量分布情况。2009年永川区各乡镇的生态绿当量水平差异较大,永川区23个镇的生态绿当量分布不均衡,23个乡镇中,茶山竹海街道生态绿当量水平最高为1.144,中山路街道生态绿当量水平最低仅为0.672,参与评价乡镇仅有5个乡镇的生态绿当量大于1,其余18个乡镇的生态绿当量均小于1。但是各乡镇的具有生态绿当量用地的土地利用情况和其发展定位相适应。中山路街道是永川区主城区主要所在地,其建设用地所占比例较高,从而导致中山路街道生态绿当量水平为永川全区最低。永川区两大主要自然保护区主要位于红炉镇和茶山竹海街道,所以这两个乡镇的生态绿当量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乡镇。(3)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永川区具有生态绿当量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分布情况、全区生态绿当量变化和分布情况与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永川区的生态绿空间分布和永川区坡度一致性较高;重庆市直辖以后,永川区作为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的重要区县之一,土地利用结构在不同时间段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和区域土地政策发生变化;永川区的生态绿当量变化和分布情况还受到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综上所述,永川区的自然地貌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宏观政策和区域土地政策以及人口数量在共同作用下影响着永川区具有生态绿当量用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态绿当量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