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被提升为国家顶级战略,京津冀作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之后的第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迅速,而因能源的过度消费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能源开采严重、三地间差距逐步扩大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京津冀地区可持续协同发展的重要瓶颈。开源、节流和增效是解决京津冀地区能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然而新能源的投资、开发、利用需要很长的建设周期,抑制能源需求实现节能的同时也抑制了经济增长,因此,现阶段只有整体提高能源效率,缩小三地间能效差异,才是解决能源供求矛盾,有效改善环境,进而实现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故客观的测算京津冀地区整体及各自的能源效率,分析其差异性,并探究其关键影响因素的影响机制及影响程度,对于缩小京津冀地区差异,实现能源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大量的文献探究及理论方法研究,结合京津冀实际,首先构建了基于非期望产出的DEA—SBM能源效率测度模型,并运用所构建模型测算了1990-2012年京津冀各自及整体的能源效率,北京、天津、河北以及整体的平均能源效率分别为0.907、0.703、0.630和0.671,三地间能源效率差异较大;并对三地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无效率分解及差异性分析,其中,非能源投入和非期望产出的无效率水平对京津冀三地的能源效率影响较大;其次,分析了能源效率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规避了影响因素间的重叠与相关性,选出关键影响因素为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同时构建了基于VECM的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并运用模型分别从长期和短期两个角度对京津冀三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寻求到各影响因素对京津冀三地各自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在长期、短期及地区间都存在差异;最后,针对京津冀各自的实际情况,从整体及长远效益的角度出发,基于不同背景探究了协同发展下的京津冀能源效率发展策略,以期为京津冀相关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实现在京津冀整体能源效率提高的基础上缩小地区间差异,最终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