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冻融过程与东亚夏季风关系的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go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GAME试验取得的青藏高原土壤水热观测资料、NCEP/NCAR资料和气象台站的冻土资料,从高原季节性冻融过程与高原气候及亚洲夏季风之间年际异常的相互联系入手,通过对观测事实的分析,研究青藏高原季节性冻融过程与高原干、湿季及东亚夏季风活动之间的联系。 本文选取藏北高原的沱沱河观测站作为研究区域,首先分析了在从冬到夏的过渡季节土壤冻融过程的水热特征及与高原热力的关系;其次研究了土壤冻融过程与高原干、湿季转换及湿季降水的可能联系;最后探讨了土壤冻融过程在东亚夏季风中的作用。 根据分析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在沱沱河区域,土壤升温过程比降温过程慢,但土壤的消融过程较之冻结过程要快。短暂的天气过程引起的温湿度变化在60cm深度以上能得到较好的反映。与高原冻融过程相联系的土壤含水量在冬夏过渡季节的增加幅度大(小),地表向大气的潜热输送就强,高原的热力作用也强(弱)。 2、土壤融冻引起的土壤增湿时间先于高原降水开始时间,春末夏初高原地区的土壤融冻过程引起的土壤水分变化在高原地区局地尺度的水分循环中为高原湿季的开始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在雨季,高原土壤湿度的变化主要是高原湿季降水变化的结果。因此,与冻融过程相联系的土壤湿度的变化在高原地区干湿季季节转换的水分循环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子。 3、土壤季节性冻融使得高原地表向大气的潜热输送随季节发生变化。青藏高原热力程度的变化对局地环流乃至东亚大气环流有重要作用,并与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和强弱有联系。该区域冻融强(弱),潜热输送强(弱)、热力就强(弱),东亚夏季风爆发早(晚),强度也强(弱)。因此,高原地表过程中土壤冻融过程在东亚夏季风的爆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夏季的欧亚大陆地面温度、北半球500hPa高度、热带印度洋SST以及北太平洋SST的月平均资料作为预报因子场,北京气象中心提供的中国160站冬季月平
副热带涡旋具有多尺度和多种类的特点,其气候动力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为对副热带涡旋气候动力学有较全面的了解,本论文从气候学特征、自组织现象观测诊断和自
本文利用我国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GRAPES,分别使用T213 L31及NCEP fnl 6小时间隔的资料作为初始场和边界条件进行了个例试验,探讨了GRAPES模式的数值预报产品对不同初始场的敏感
本文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日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60~2004年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低温现象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 (1)我国南方
随着经济发展,淡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己严重影响着我国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人工增雨是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一种有效新途径。利用1978-1990年间宁夏地
在亚洲中纬度存在一条干旱半干旱带,属于内陆干旱区,本文称为中东亚干旱半干旱区,是连接赤道和中高纬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西风带气候和季风气候的相互作用区,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响
近年来,气候变暖为全球主要气候变化趋势,气候变化存在很多风险,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水将侵蚀海岸甚至入侵沿海城市。气候变化也会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导
本文首先采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郑州714CD雷达资料和1°×1°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对2005年7月20~23日台风“海棠”影响河南所造成的暴雨过程进行初步诊断分析。发现副热带高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