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夏季低温气候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uyongliang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日平均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60~2004年我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低温现象的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 (1)我国南方地区夏季气温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一个转折,在此之前气温普遍偏低,在此之后气温普遍升高。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夏季低温频发且强度较大的区域。除了年际变化外,EOF的前三个分量体现了三种典型分布。EOF1反映出整个地区夏季气温变化相当一致,从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气温处于相对冷期。EOF2主要表示了东西向增暖振荡,且具有长期趋势。EOF3则是南北振荡,且反映了年代际尺度。 (3)各个层次高度场环流形势的变化以及降水和总云量的变化都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低温的形成有一定作用。降水增多、云量偏多、梅雨峰加强,副热带高压减弱偏南可以作为低温出现的背景。 (4)典型高、低温年的大气环流形势、降水以及加热场的对比均显示出较明显的差异。其中低温年199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加热场垂直温度平流出现负异常,水平温度平流基本为零,而非绝热加热垂直积分则为正异常,表明垂直温度平流所对应的异常动力降温对低温的出现意义重大。 (5)ELNino年发生期间及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出现夏季低温现象。反映太平洋海温异常的指数Nino1+2、Nino3海温指数与夏季气温的同期相关最好,与此同时,Nino4海温指数则反映出与气温的前期以及后期相关较好。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气温异常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在综合大量观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一个较合理、具有我国北方代表性的沙尘气溶胶基本特征(尺度谱分布、高度分布及折射指数)模型。当发生沙尘天气时,沙尘气溶胶粒子
本文选用中国185个常规气象观测站自建站到2004年的沙尘暴日数资料,利用EOF、小波分析和CCA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同时还利用全国1961~2000
学位
本文利用NCEP/NCAR资料、Unisys公司网站提供的台风资料研究了ITCZ强度和位置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对台风发生发展的影响,厄尔尼诺对:ITCZ强度和位置的影响,考察了南半球冷空气对
本论文利用1995年5月至2014年2月的星载LIS/OTD闪电观测资料、2007至2009年地基闪电定位资料、NCEP/NCAR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全球和中国地区的闪电活动时空特征及其与
阴山北麓地区不仅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的典型生态脆弱带,而且是内地重要的生态屏障;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又是生态环境变化的直接“指示器”,开展本研究有利于监测阴山北麓地
本文利用地面和高空实况观测资料对台风“麦莎”进行分析,由FY-2C卫星云图资料分析“麦莎”云系的演变特征,并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中尺度Barnes滤波,分析了台风变性前后热力
本文利用1958~2000年共43年的NEC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的全球逐日的大气显热源资料,及我国160站1958~2000年的逐月降水资料,应用带通滤波、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奇异值分解、小波分
本文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夏季的欧亚大陆地面温度、北半球500hPa高度、热带印度洋SST以及北太平洋SST的月平均资料作为预报因子场,北京气象中心提供的中国160站冬季月平
副热带涡旋具有多尺度和多种类的特点,其气候动力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为对副热带涡旋气候动力学有较全面的了解,本论文从气候学特征、自组织现象观测诊断和自
本文利用我国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GRAPES,分别使用T213 L31及NCEP fnl 6小时间隔的资料作为初始场和边界条件进行了个例试验,探讨了GRAPES模式的数值预报产品对不同初始场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