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病毒E2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iqiang20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瘟是一种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性疾病,严重威胁养猪业的发展,是我国猪的四大疫病之一。疫苗接种是控制猪瘟的重要手段,但采用弱毒疫苗对猪免疫后很难区分被免疫和自然感染的猪,影响了猪瘟防治。而DNA疫苗能够同时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因不存在活疫苗毒力反强的潜在危险,已广泛应用于抗猪瘟病毒疫苗的研究。为了建立猪瘟血清学快速诊断的方法,开发猪瘟新型疫苗,研究E2蛋白的功能,本文构建了CSFV E2原核表达重组质粒,成功制备了鼠抗猪瘟病毒E2蛋白的多抗和单抗,建立了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的间接ELISA方法,同时也建立了鉴定单抗特性的方法,可望在猪瘟的预防与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CSFV基因组序列及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的多克隆位点,设计了一对针对E2蛋白A/D区域的原核表达引物,利用PCR技术从本实验室保存的重组质粒pGEX-4T-1-TE2中扩增出大小为290bp的基因E(A),为了获得E(A)蛋白作为制备单抗的抗原,我们应用DNA重组技术,将E(A)基因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GEX-4T-1中,并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经菌液PCR、质粒PCR与双酶切鉴定后,筛选获得阳性克隆pGEX-4T-E(A)。然后经IPTG诱导对含有pGEX-4T-E(A)质粒的Rosetta菌进行了大量表达,获得了较高浓度的GST-E(A)包涵体蛋白,用十二烷基肌氨酸钠加超声波的方法使包涵体充分溶解,提取了大量的可溶性GST-E(A)融合蛋白。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35.0KD,与预期结果相符。Folin-酚法测定提取蛋白的浓度为2.14mg/ml,满足下一步实验的要求。其次,利用纯化的GST-E(A)融合蛋白免疫BABL/c小鼠,制备鼠抗猪瘟病毒E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取三次免疫后的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按10:1进行融合,10~15天后初次检测。试验中共融合两次,两次融合率分别约为80%和70%,初检阳性率分别为10%和5%。经多次亚克隆反复筛选后,共获得两株可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C3和A1。杂交瘤细胞经过多次传代培养后,仍能分泌高效价的抗体。C3和A1的杂交瘤细胞上清和小鼠腹水ELISA效价分别为1:2000、1:2000和1:256000、1:128000左右。Western-blot和IFA分析表明,两株单抗均可以识别CSFV兔化弱毒疫苗株,同时也与GST-E(A)融合蛋白发生特异性的反应,说明该单抗是针对猪瘟病毒E2蛋白上的一个保守线性表位。最后,为了研究CSFV E2蛋白抗原表位的性质,对单抗C3的抗原表位进行了初步筛选,应用DNAStar分析软件对E(A)基因的原表位进行分析,分段表达各抗原表位的融合蛋白GST-E(A1)和GST-E(A2),利用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单抗C3识别的抗原表位位于序列TAVSPTTLRT之间,该结果需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进一步证实。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E2原核表达的重组质粒,成功制备了两株针对CSFV E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单克隆抗体生物学特性鉴定及其相应抗原表位的筛选方法,这些研究将为CSFV新型疫苗研制和诊断试剂开发奠定基础,也为进一步研究CSFV E2蛋白的结构、功能、抗原表位建立一定的实验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作者认为,在高中化学学习中,适当运用阅读方法,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依赖性、增强独立性、提高自学能力,体现终身教育的要求。本文主要探讨了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阅读学习方法。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 阅读教学 阅读心理 阅读习得 阅读策略    近年的高考试题中信息题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信息题的基本特点是:通过材料展示陌生的化学情景,要求学生阅读题中的知识信息,运用这些知识信息来
CD147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的一个成员,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表面黏附因子。作为一种跨膜蛋白,CD147广泛表达于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参与到许多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与肿瘤细胞
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困难是应用物理概念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物理学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由物理概念和规律组成的判断和推理的逻辑体系。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学的基础。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听懂了物理概念,也能用精确的语言或数学方式给予准确的表达,但在用概念来解决问题时,却依然相当困难。本文从几方面分析总结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以供同行商榷和探讨。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 PRRSV)引起的一种以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道疾病为特征的传染病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如何扮演好这个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引路人?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教学内容,从而成为学生探究知识道路上的合作者。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该如何实现换位,让师与生思维同步,使教与学融为一体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能用换位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基于对这一课程理念的分析和把握,高中生物学教学应渗透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一、挖掘教材中的科学素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根据科学经历和科学家传记,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  生物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材中记述了不少科学发现的经过及科学家传记。例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