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波恩笔记》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6960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恩笔记》是马克思在1842年波恩所做的关于五本不同宗教书籍的读书摘记。它形成于马克思开始脱离青年黑格尔学派时期。作为马克思研究的一块处女地,《波恩笔记》处于仍然在编纂过程中的MEGA2版的第一部分。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对《波恩笔记》做一个介绍和研究。因此,整本论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翻译,另一部分为基于翻译之上的研究。对《波恩笔记》做翻译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因为《波恩笔记》由德语、法语以及少量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构成,迄今为止,它仍然没有任何译本。第一部分为研究部分,主体由四章构成。它们主要由第2、3、4以及5章构成。第2章的主题为《波恩笔记》的诞生。它是马克思对于基督教的不懈地反思的结果。最初,马克思站在青年黑格尔学派的立场来批判基督教,但是随后,他发现学派所做的批判本身讽刺性地具有基督教的特征。这是由其自身的黑格尔哲学本质而决定的。《波恩笔记》是马克思试图走出基督教束缚的足迹的记录。第3章聚焦于《波恩笔记》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互文性。《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作为马克思的另一个读书笔记,它和《波恩笔记》共同展现了马克思这段时期思想远征的具有连续性的一部分。这一章的结论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宗教政治性的视角受到《波恩笔记》的思想内容的启发和影响。第4章聚焦于拜物主义的词语源学之上。拜物主义是马克思著作的一个关键词。马克思使得这个词广为人知,但是它第一次出现在学术公共体中却是在《论对神的崇拜》一书中,这本书恰好就是马克思所摘录的五本书之一。以该词的原初内涵相比,这章尤其关注马克思对于这个词的使用。此外,作者试图说明,现有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对于该词的翻译“拜物教”并不是非常恰如其分的。第5章主要是关于青年黑格尔学派思想和《波恩笔记》所蕴含以及代表的思想内容作比较,通过比较,得出的一个结论为,《波恩笔记》象征了一种不同的宗教研究的范式。这也暗示了马克思和青年黑格尔学派的分歧。《波恩笔记》的中文翻译作为论文的第二部分附在最后。
其他文献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头颈部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对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危害,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OS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治疗方案仍以手术和放化疗为主,且因为其较高的区域转移、局部复发及对化疗的耐药性,OSCC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未有明显提高。因此,开发新的治疗OS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和目的对于需要治疗的全口牙体表面组织丧失(Tooth surface lose TSL),常由于临床冠高度减低,在行咬合重建时缺乏正常的修复空间。传统的治疗方法常截断牙冠,或行冠延长向根方开辟修复空间,而不增加垂直距离(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 OVD)。OVD是否能被增加,通过修复体增加后的OVD是否能长期维持,一直饱受争议。上世纪30年代,许多
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威胁患者生命的恶性癌症之一,发病率和致死率均位居前十。在我国,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三,而且均呈上升趋势。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HCC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病理学过程,其恶性增殖和侵袭转移是HCC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NSD2是组蛋白甲基转移酶NSD家族的成员之一。NSD家族成员均可
牙周炎是普遍发生在牙周组织的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会导致牙龈组织、牙周韧带的慢性炎症和邻近起支持作用的牙槽骨的渐进性吸收,并最终造成牙齿松动脱落。已被医学界定论为继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第三大疾病(Cao,2003)。目前认为,牙周炎由牙菌斑内的数种特定细菌引起,机体对这些细菌的免疫反应则会促使炎症进一步发展。牙龈卟啉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专性厌氧杆菌,是导致慢性牙周炎发生和
第一部分:腭裂胎鼠羊水标志物的筛查及功能分析目的: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超声检查为产前诊断唇腭裂的首选方法,但该方法受操作者经验、胎儿体位、羊水量及唇腭裂类型等影响。本研究试图寻找腭裂胎鼠羊水中的特异性标志蛋白,并探索其在腭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为临床产前诊断腭裂提供帮助。方法:利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acid,atRA)和2,3,7,8-四氯二苯二嗯英
不可分辨事物的同一性原则主张:没有两个不可分辨的事物;或者说,没有两个事物完全相似并只在计数上有差别。这一原则的真理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其必然性则颇受争议。一些哲学家认为,虽然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似的事物,但这并不是必然为真的。但另外一些哲学家则认为,这一原则是一条必然真理。在本文中,我将考查这一争论的正反两方面的论证;并试图证明这一原则是一个基于概念的分析命题,因而是必然为真的。我认为:无论是这一
马岭遗址位于汉水中游,是一处堆积丰富,出土遗物较多,延续时间较长的遗址。本文运用考古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以及一些科技考古的研究方法,对遗址发现的后冈一期文化遗存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内容包括遗存的时空界定,陶器生产,家户形态,亲族组织和社会结构等。论文绪论部分对汉水中游后冈一期文化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发现大量研究均集中于考古学文化研究方面,聚落考古少有涉及,尤其是缺乏多元的案例分析。第一章对
第一部分自噬在成牙本质细胞抵御炎症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成牙本质细胞是神经嵴来源的间充质细胞,组成抵御细菌侵袭的一道重要防线。龋病进展过程中,牙体硬组织受到破坏,致龋菌及其分泌产物通过成牙本质小管入侵,成牙本质细胞产生炎症与免疫反应,同时促进自身分泌活动形成反应性牙本质抵御病变进展。这个过程中成牙本质细胞是通过何种机制使细胞具备抵御外界应激的能力,促进细胞存活,减少细胞死亡呢?自噬是细胞通过降解自身长
本论文旨在通过比较研究埃克哈特大师和老子,重新发现传统与原创双重意义上之形而上人学。两位大思想家皆为形而上学家及人学家,皆以承继各自传统的方式分别出离其思维语境,如今观之其理路仍不乏观照基于世俗性之后现代思想之洞见。该比较研究总体分为两部分:语境比较与文本比较,二者时常交织在一起。第一部分自形而上学关乎神圣本质的两大传统始。自然地,这其中既有分歧又有趋同:其形而上学歧见于语境之轩轾,而按照终极实在
面对传统上帝观因过于强调超越性而体现出的理论困境和实践困境(不能有效应对现代观念和危机的挑战),科布试图建立一个与现代世界紧密相关的、能够面对社会各种挑战的基督教,以期在现代社会中重建上帝的神圣及影响。因此,在哲学层面,科布以过程哲学为基础试图建构一种基督教新自然神学,过程哲学以具内在联系性的“事件”为本体且将上帝视为形而上学原理之内的示例事件,以泛经验主义为认识论等特征为科布上帝观之内在性(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