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OH)2D3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的炎症及骨破坏的作用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tonyt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牙周炎是普遍发生在牙周组织的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会导致牙龈组织、牙周韧带的慢性炎症和邻近起支持作用的牙槽骨的渐进性吸收,并最终造成牙齿松动脱落。已被医学界定论为继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第三大疾病(Cao,2003)。目前认为,牙周炎由牙菌斑内的数种特定细菌引起,机体对这些细菌的免疫反应则会促使炎症进一步发展。牙龈卟啉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专性厌氧杆菌,是导致慢性牙周炎发生和发展的重要致病菌之一,也是牙周炎病变区或活动部位最主要的优势菌(Holt et al.,1999;Rautemaa et al.,2004)。来源于宿主细胞的细胞因子是机体对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所作出的免疫应答,而这些细胞因子不仅在宿主的免疫防御中起作用,也在牙周炎症所导致的牙周组织崩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活化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渗入到发炎的牙龈组织中,同时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包括IL-6、IL-1、TNF-a和前列腺素E2等。这些细胞因子可以诱导牙周疾病中牙槽骨的吸收(Eastcott et al.,1994;McKenna and O’Malley,2002;Froicu et al.,2003)。最终出现牙周炎的典型临床症状: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和牙槽骨的吸收,这也是导致成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维持免疫系统平衡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证明维生素D除了可以影响钙和磷酸盐的内环境稳态,协助避免儿童佝偻病和骨质疏松症之外,还具有影响天然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作用(Adams et al.,2007;Bikle,2008)。l,25(OH)2D3是维生素D在体内的最终生物活性成分,其与维生素D受体结合,作用于靶组织,从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本课题通过采用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的小鼠颅骨感染模型模拟牙周炎来观察1,25(OH)2D3是否能减轻组织的破坏,并且从抗炎和骨保护两方面探讨1,25(OH)2D3作为牙周炎辅助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本课题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1,25(OH)2D3对小鼠颅骨感染模型的疗效实验目的:建立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的动物模型,观察1,25(OH)2D3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的组织破坏是否能起到保护作用。实验材料和方法:将3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溶剂+PBS 组、溶剂+Pg组、1,25(OH)2D3+PBS 组、1,25(OH)2D3+Pg 组。灌胃法给予1,25(OH)2D3,每天一次。将一定浓度的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液注射于小鼠颅骨中线两耳之间的部位建立小鼠颅骨感染模型,在建模第六天处死小鼠。取颅骨表面软组织拍照,完整颅骨进行micro-CT扫描,观察颅骨的骨质破坏情况。颅骨脱钙制成切片,应用HE染色观察炎症细胞浸润情况。TRAP染色法检测颅骨中破骨细胞的含量。实验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1,25(OH)2D3减少了颅骨的骨吸收程度,1,25(OH)2D3+Pg组的骨缺失面积、矢状缝面积及骨小梁分离度比溶剂+Pg组明显降低;1,25(OH)2D3+Pg组的骨体积分数、骨小梁数目显著高于溶剂+Pg组。溶剂+Pg组与颅骨接触的软组织表面可见明显的水肿及脓肿存在,1,25(OH)2D3+Pg组软组织的炎症反应明显减轻,与溶剂+PBS组及1,25(OH)2D3+PBS组没有明显差异。HE染色结果表明1,25(OH)2D3+Pg组的炎症细胞浸润和骨质破坏情况明显减轻。TRAP染色结果亦观察到1,25(OH)2D3+Pg组的阳性破骨细胞数目比溶剂+Pg组明显减少。结论:1,25(OH)2D3能够减轻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的小鼠颅骨的骨质吸收破坏、炎症浸润。第二部分:1,25(OH)2D3的骨保护作用实验目的:RANKL、OPG、c-Fos、NFATc1、CTSK、TRAP 是调节破骨细胞分化及其进行骨破坏的关键分子。通过动物实验检测1,25(OH)2D3对这些分子的作用,探讨其在骨保护方面的可能机制。实验材料和方法:采用小鼠颅骨感染模型,提取颅骨中的RNA,应用real-time PCR 检测颅骨中 RANKL、OPG、c-Fos、NFATc1、CTSK、TRAPmRNA 的表达情况。提取颅骨蛋白,用Western blot检测CTSK的蛋白表达情况。颅骨脱钙制成切片,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TSK的变化。实验结果:Real-time PCR结果显示1,25(OH)2D3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引起的RANKL表达增多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25(OH)2D3+Pg组的c-Fos、NFATc1、CTSK、TRAP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溶剂+Pg组。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的CTSK表达情况与real-time PCR结果一致,1,25(OH)2D3能明显降低CTSK的表达。结论:1,25(OH)2D3能调节破骨细胞分化及活性的关键分子RANKL、c-Fos、NFATc1、CTSK、TRAP的表达,从而对骨组织起到保护作用。第三部分:1,25(OH)2D3的抗炎作用实验目的:促炎细胞因子IL-6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在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由MAPK及NF-κB信号通路调控。本实验从体内和体外两个方面检测1,25(OH)2D3对细胞因子的影响,评估1,25(OH)2D3是否具有抗炎作用。实验材料和方法:在细胞实验中,对牙龈卟啉单胞菌刺激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加入1,25(OH)2D3处理,应用real-time PCR及ELISA检测细胞因子mRNA及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MAPK及NF-κB信号通路的变化情况。并使用MAPK及NF-κB信号通路的特异性抑制剂分别抑制相关的信号通路,real-time PCR及ELISA检测其对细胞因子的影响。在动物实验中,提取皮肤组织中的RNA,应用real-time PCR检测皮肤组织中IL-6、IL-10、IL-1β、IL-12p40和TNF-α mRNA的表达情况。提取皮肤蛋白,用Western blot检测IL-6、IL-10的蛋白表达情况。ELISA检测血清中的IL-6、IL-10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在细胞实验中,1,25(OH)2D3能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刺激的RAW264.7细胞中炎症细胞因子IL-6的表达,并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1,25(OH)2D3能抑制细胞中p38,ERK1/2的磷酸化及NF-κB的活化。在动物实验中,1,25(OH)2D3能显著抑制皮肤组织及血清中IL-6的表达并升高IL-10的表达。结论:1,25(OH)2D3可以通过阻断p38,ERK1/2及NF-κB信号通路来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较好的抗炎作用。综上所述,通过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的小鼠颅骨感染模型证实了1,25(OH)2D3可以有效抑制牙龈卟啉单胞菌引起的骨质吸收和软组织破坏,其作用机理来源于1,25(OH)2D3的骨保护和抗炎作用。1,25(OH)2D3能降低RANKL及破骨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能通过阻断MAPK及NF-κB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
其他文献
目的:慢性脑低灌注(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CCH)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慢性脑低灌注导致认知功能损害的机制不仅与能量代谢障碍、神经元电活动异常、氧化应激、自由基损伤等病理改变有关,淀粉样肽级联反应、tau蛋白病理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
背景(1)遗传性共济失调根据其遗传模式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和线粒体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ARCA)属于一种具有遗传异质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Friedreich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维生素E缺乏性共济失调、Charlevoix-Saguenay常染色体隐性痉挛性共济失调(ARSACS)、脂蛋白缺乏症以及1型和2型动眼神经失用性共济失调
研究背景及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据最新数据统计,2012年全球新发GC约951000例,占所有肿瘤新发病例的6.8%,而GC病死人数为723000人,占所有肿瘤病死人数的8.8%,G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分别排第五位和第三位。另外,每年超过70%的胃癌新发病例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由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恶性
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在全球分别位于第三位和第四位。该病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较为多发,而在南亚、中亚及非洲则比较少见。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对于CRC的早期诊断与预后的评价依然是个难题,并且大约有20%的CRC确诊时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目前我国CRC的五年生存率仅为31%。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过
目的:作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配体之一,EPGN(Epithelial mitogen)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极少有人研究,而EPGN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发病尤其是与鼻咽癌的增殖、侵袭、转移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EPGN在HNSCC尤其是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为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分子标志物,并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可能的分子机制。方
目的:癌细胞的转移是癌症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原因,针对肿瘤细胞运动能力调控从植物中寻找抗肿瘤活性成分是近年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文献报道传统抗疟药青蒿素对诸多肿瘤细胞具有毒性作用。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odilator-stimulated phosphoprotein,VASP)参与了细胞骨架重排,在肿瘤细胞的黏附和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两种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的mRNA和蛋白水平在多种癌症中上调,但具体调控机制尚有待研究。本论文利用GAPDH转基因小鼠和DEN诱导的肝癌模型,揭示GAPDH激活细胞增殖和上调炎症相关因子,并加剧肝癌的发生发展。在体外培养的肝细胞中,过表达GAPDH或酶活性区域缺失GAPDH(GAPDH△CD)均可以相似程度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头颈部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对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危害,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OS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治疗方案仍以手术和放化疗为主,且因为其较高的区域转移、局部复发及对化疗的耐药性,OSCC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未有明显提高。因此,开发新的治疗OS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和目的对于需要治疗的全口牙体表面组织丧失(Tooth surface lose TSL),常由于临床冠高度减低,在行咬合重建时缺乏正常的修复空间。传统的治疗方法常截断牙冠,或行冠延长向根方开辟修复空间,而不增加垂直距离(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 OVD)。OVD是否能被增加,通过修复体增加后的OVD是否能长期维持,一直饱受争议。上世纪30年代,许多
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威胁患者生命的恶性癌症之一,发病率和致死率均位居前十。在我国,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三,而且均呈上升趋势。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HCC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病理学过程,其恶性增殖和侵袭转移是HCC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NSD2是组蛋白甲基转移酶NSD家族的成员之一。NSD家族成员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