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裂胎鼠羊水标志物的筛查及功能分析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cai_03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腭裂胎鼠羊水标志物的筛查及功能分析目的: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超声检查为产前诊断唇腭裂的首选方法,但该方法受操作者经验、胎儿体位、羊水量及唇腭裂类型等影响。本研究试图寻找腭裂胎鼠羊水中的特异性标志蛋白,并探索其在腭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为临床产前诊断腭裂提供帮助。方法:利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acid,atRA)和2,3,7,8-四氯二苯二嗯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构建小鼠腭裂模型,收集正常胎鼠及腭裂胎鼠羊水及胚胎头部。通过蛋白质芯片检测atRA组和正常组胎鼠E16.5羊水中蛋白质表达情况,得到差异表达蛋白。采用ELISA和免疫组化技术进一步检测差异表达蛋白在三组胎鼠羊水及腭组织(E13.5-E16.5)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蛋白质芯片结果显示atRA组胎鼠羊水中有七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RAGE,epiregulin,LIF 三个蛋白低表达,而 IL-10,IL-12p40/p70,IFN-β,IFN-y四个蛋白高表达。ELISA结果显示RAGE和epiregulin在atRA组和TCDD组E16.5胎鼠羊水中表达均降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AGE在正常组E13.5-E16.5腭组织中均有表达,而atRA组和TCDD组在E14.5-E16.5腭组织中表达的RAGE较正常组显著减少。结论:RAGE和epiregulin是产前诊断腭裂的潜在羊水标志蛋白,RAGE在腭发育和腭裂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作用。第二部分:氯化锂抑制体外培养腭板的融合及成骨分化目的:糖原合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在腭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实验主要探讨氯化锂(lithium chloride,LiC1)对体外培养腭板的融合及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选取CD-1孕鼠E13腭板进行体外培养,将其分成LiC1干预组和对照组。通过HE染色观察腭板融合情况;应用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成骨标志物的表达情况;采用Ki-67和TUNEL染色等方法检测腭板中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利用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Gsk-3β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 blotting分析β-catenin在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结果:将lOmMLiC1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腭板,腭板不能正常融合;成骨标志物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腭板类骨质区域Ki-67阳性细胞数目显著性增加;腭中线上皮缝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Gsk-3β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下降;而β-catenin蛋白表达增加。结论:LiCl通过抑制GSK3β的表达来激活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腭板融合及成骨分化。这也表明激活经典的Wnt信号通路可能导致腭板不能正常融合。
其他文献
背景(1)遗传性共济失调根据其遗传模式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和线粒体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ARCA)属于一种具有遗传异质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Friedreich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维生素E缺乏性共济失调、Charlevoix-Saguenay常染色体隐性痉挛性共济失调(ARSACS)、脂蛋白缺乏症以及1型和2型动眼神经失用性共济失调
研究背景及目的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据最新数据统计,2012年全球新发GC约951000例,占所有肿瘤新发病例的6.8%,而GC病死人数为723000人,占所有肿瘤病死人数的8.8%,G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分别排第五位和第三位。另外,每年超过70%的胃癌新发病例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由于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恶性
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在全球分别位于第三位和第四位。该病在欧洲、北美和大洋洲较为多发,而在南亚、中亚及非洲则比较少见。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对于CRC的早期诊断与预后的评价依然是个难题,并且大约有20%的CRC确诊时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目前我国CRC的五年生存率仅为31%。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过
目的:作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配体之一,EPGN(Epithelial mitogen)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极少有人研究,而EPGN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发病尤其是与鼻咽癌的增殖、侵袭、转移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EPGN在HNSCC尤其是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中的作用,为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种新的分子标志物,并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可能的分子机制。方
目的:癌细胞的转移是癌症患者预后差的重要原因,针对肿瘤细胞运动能力调控从植物中寻找抗肿瘤活性成分是近年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文献报道传统抗疟药青蒿素对诸多肿瘤细胞具有毒性作用。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odilator-stimulated phosphoprotein,VASP)参与了细胞骨架重排,在肿瘤细胞的黏附和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两种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的mRNA和蛋白水平在多种癌症中上调,但具体调控机制尚有待研究。本论文利用GAPDH转基因小鼠和DEN诱导的肝癌模型,揭示GAPDH激活细胞增殖和上调炎症相关因子,并加剧肝癌的发生发展。在体外培养的肝细胞中,过表达GAPDH或酶活性区域缺失GAPDH(GAPDH△CD)均可以相似程度
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头颈部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对人类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危害,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OS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治疗方案仍以手术和放化疗为主,且因为其较高的区域转移、局部复发及对化疗的耐药性,OSCC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未有明显提高。因此,开发新的治疗OS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和目的对于需要治疗的全口牙体表面组织丧失(Tooth surface lose TSL),常由于临床冠高度减低,在行咬合重建时缺乏正常的修复空间。传统的治疗方法常截断牙冠,或行冠延长向根方开辟修复空间,而不增加垂直距离(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 OVD)。OVD是否能被增加,通过修复体增加后的OVD是否能长期维持,一直饱受争议。上世纪30年代,许多
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癌是世界范围内威胁患者生命的恶性癌症之一,发病率和致死率均位居前十。在我国,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三,而且均呈上升趋势。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肝癌类型。HCC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病理学过程,其恶性增殖和侵袭转移是HCC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NSD2是组蛋白甲基转移酶NSD家族的成员之一。NSD家族成员均可
牙周炎是普遍发生在牙周组织的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会导致牙龈组织、牙周韧带的慢性炎症和邻近起支持作用的牙槽骨的渐进性吸收,并最终造成牙齿松动脱落。已被医学界定论为继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第三大疾病(Cao,2003)。目前认为,牙周炎由牙菌斑内的数种特定细菌引起,机体对这些细菌的免疫反应则会促使炎症进一步发展。牙龈卟啉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专性厌氧杆菌,是导致慢性牙周炎发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