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晶硅材料高温压痕试验与仿真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nny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典型的半导体材料,单晶硅在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红外探测及微机械系统(MEMS)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单晶硅材料在常温环境下极易发生脆性断裂和微裂纹损伤,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切削加工效率与复杂严苛环境下的使用。与此同时,随着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深空探测、红外光学等技术对单晶硅基板下复杂表面创成的效率与质量以及复杂苛刻工况下服役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开展复杂苛刻环境下材料性能及测试技术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前沿热点难点和国家重大需求。高温环境可以大大提高单晶硅的塑性,精确表征常温至高温下单晶硅的力学性能及断裂行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由于具有测试内容丰富、测试流程便捷等优点,高温压痕测试技术在材料高温力学性能研究方面极具优势。然而,目前国内相关测试技术发展较晚,现有高温压痕测试仪器尚不完善。为指导实际生产与应用,亟需在现有高温压痕测试技术的基础上推进测试仪器和误差修正方法研究,以精确表征单晶硅材料常温及高温下的力学性能、微观变形行为及断裂行为。本文基于自制高温压痕测试仪器,对其进行了校准调试工作,结合仿真计算综合分析了高温压痕测试过程中各因素对接触热漂移的影响,提出了热漂移的检测和修正方法,确保了仪器的可靠性与测试结果的准确性。随后基于自制的高温压痕测试仪器与商业化纳米压痕仪,对单晶硅开展了不同压入尺度、不同温度下的压痕测试,在获取其力学性能的基础上结合拉曼光谱等分析方法对单晶硅的微观变形行为进行研究。并通过有限元仿真的方式对不同温度下单晶硅的裂纹扩展过程进行探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简要分析了高温压痕测试技术和单晶硅性能测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归纳整理了压痕测试的Oliver-Pharr方法及断裂韧度测试方法。针对现有高温压痕测试仪器,标定其载荷、位移等传感器与温控单元,并采用直接校准法对整机机架柔度进行了修正校准,在校准后采用标准硬度块进行了测试,确保测试仪器的可靠性。(2)针对高温压痕测试中的接触热漂移问题,建立了力热耦合仿真模型,对热漂移及其影响因素开展了研究。发现通过采用低热导率的压头、较高的加卸载速率和较小的压入尺度能够有效地削减热漂移。对现有压痕测试仪器的压头和试样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际温差进行了精确测量,结合实验与仿真计算对测试过程中热漂移的消除与修正进行了分析,发现长时间的预接触可有效去除热漂移对测试的影响,同时在高温压痕测试卸载阶段测量漂移速率对曲线进行修正的方法能极大地提高测试准确性。(3)基于自制高温压痕测试仪器及商业化压痕仪,对不同取向单晶硅开展室温环境下纳米‐微米尺度的跨尺度压痕测试,表征在不同压入尺度下<100>、<110>及<111>取向单晶硅材料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对不同取向单晶硅材料的压痕尺寸效应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光学显微镜表征了各取向单晶硅的断裂韧度和临界裂纹载荷,结合显微镜与显微拉曼光谱对不同载荷、不同种类压头作用下单晶硅材料的断裂行为及相变产物进行了研究。针对压痕加卸载速率对单晶硅压痕相变产物和断裂行为的影响分别开展了研究,发现调整加卸载速率对单晶硅的相变行为和压痕断裂行为均有显著影响。结合实验建立了模拟维氏和玻氏压痕裂纹扩展的内聚力仿真模型,分析了压痕过程中单晶硅材料的应力分布及裂纹的衍生及扩展过程。最后通过实验研究了掺杂磷(P)元素对硅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提高了硅的硬度,但降低了其断裂韧度。(4)基于自制高温压痕测试仪器,开展了<100>与<111>取向单晶硅的高温压痕测试,获得了室温至600℃不同温度下单晶硅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并针对<100>取向单晶硅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压入功分析,结合光学显微镜对其裂纹形貌和裂纹特征尺寸进行了表征,发现随着温度的增高单晶硅逐渐不再发生断裂行为,且发生了明显的脆韧性转变。结合扫描电镜与拉曼光谱对单晶硅在不同温度下的微观变形行为开展了研究,发现在高温下单晶硅的塑性变形逐渐由相变行为过渡到位错滑移行为。最后采用内聚力仿真对高温下单晶硅材料的裂纹扩展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在高温下不再产生中位裂纹,仅产生径向裂纹,而在600℃高温下,在3N载荷压痕下单晶硅表现为完全的塑性变形,未见有裂纹的产生与扩展。
其他文献
本文给出了(∈,∈Vqλ,μ)-模糊子格,直觉模糊子格,(∈,∈Vqλ,μ)-模糊相对凸子格,(∈,∈Vqλ,μ)-模糊布尔代数,布尔代数的(∈,∈Vqλ,μ)-模糊理想,新型软子格的概念,并且研究了它们的等价条件和一些相关的性质.具体内容如下:第三章中,给出了(∈,∈Vqλ,μ)-模糊子格的概念,并得到了它的一些等价刻画.另外,还研究了(∈,∈Vqλ,μ)-模糊子格的同态像与同态原像的基本性质.
产甘油假丝酵母(Candida glycerinogenes WL2002-5)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最优良的甘油生产菌株,但是该工业菌株的相关知识特别是遗传和分子生物学信息比较匮乏。MAPK Hog1介导的HOG-MAPK信号途径是S. cerevisiae中高渗胁迫条件下激发的一条最重要的信号转导途径。而对于耐高渗菌株C. glycerinogenes,其HOG-MAPK信号途径知之甚少。为此,本文
本篇文章主要研究的是半群代数理论中的Thompson-Higman幺半群和前缀码.有单位元1的半群称为幺半群,幺半群就相当于半群与群的一个中介与桥梁,虽然半群的研究方法来源于对群的研究,但由于二者研究范围的不同,使得半群的研究从研究对象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都与群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半群理论在应用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尤其是在编码理论,密码学,传感等领域应用广泛.迄今为止半群代数理论已经研究了60余
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成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以整体研究为特征.研究生物系统组成成分的构成与相互关系的结构、动态与发生,以系统论和实验、计算方法整合研究为特征的生物学.群体动力学系统是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从整个系统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生物群体间的竞争关系、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关系、共生关系等.群体动力学的研究大多使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系统
利用微生物共培养(复合菌系)的方式进行木质纤维素降解,实现纤维质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已成为当前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利用复合菌系降解木质纤维素,因其产生的酶系种类更加多样,同时还能避免单菌降解木质纤维素时产生的底物抑制和反馈抑制,因此可以有效降解木质纤维素。但是由于菌系中微生物种类及其代谢方式的多种多样,且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复杂,因此对复合菌系能够长期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的机理的研究显得尤
钝齿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crenatum SYPA5-5是本课题组从土壤中筛选获得的一株高产L-精氨酸的突变株。应用于钝齿棒杆菌SYPA5-5遗传表达体系的启动子效率不够高。因此筛选钝齿棒杆菌内源高活性启动子是提高其遗传表达体系效率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基于2-DE技术对钝齿棒杆菌内源高效启动子进行了筛选,主要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在常规条件(搅拌转速400r/min,通气量3
寻找遗漏基因是基因组注释中一项挑战性问题,即使对基因结构简单的原核基因组,基因遗漏的现象同样普遍存在。当基因与已知蛋白质缺乏显著同源关系时,作为基因预测最可靠途径的知识库检索方法就会失效。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因发现方法,通过搜索原核基因组中所有具备蛋白质序列模式特征的片段,寻找通常基因预测方法难以发现的基因。为研究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系统研究了来源于气热菌属、棒状杆菌属、乳球菌属、乳杆菌属、片球菌属
对陕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畅通工业双循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条俄罗斯进回原油运输通道打通后,延长石油集团每年可新增50万吨进口原油、增加产值30亿元左右。将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保障陕西省石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期刊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yclodextrin Glycosyltransferase,CGTase,EC2.4.1.19),可以通过分子间的转糖苷反应,利用淀粉及其衍生物生成的环糊精。环糊精(Cyclodextrins,简称CD),是以D-吡喃葡萄糖为组成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首尾相连的构成的环状化合物的总称,其中,以α-、β-和γ-CD最为常见。CD通过与客体分子形成包合物,从而改变客体
酪氨酸酶在动植物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其活性进行检测分析,不仅能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也为阐明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依据,同时在食品保鲜、环境检测等多个领域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建立了两种全新的利用功能化金纳米颗粒(AuNPs)对酪氨酸酶活性进行分析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论文首先确定了AuNPs的制备及修饰条件。利用柠檬酸三钠法合成AuNPs,采用离心法进行浓缩,离心条件是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