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能干细胞研究哺乳动物胚胎早期发育事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ua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包含两部分工作。第一部分:探究Prmt1在小鼠早期胚胎发育中的作用该部分工作是与医科院基础所张业教授课题组合作完成。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是调节蛋白质功能的重要方式,参与了机体内几乎所有的生物学过程。精氨酸甲基化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功能主要由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otein-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s,PRMT)家族完成,该家族包含9个成员:PRMT1-9。其中,PRMT1是最重要的一个成员,承担了哺乳动物细胞内85%以上的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事件。有文献报道,纯合敲除Prmt1基因会导致小鼠在胚胎6.5天(E6.5)前发生死亡,提示Prmt1在小鼠早期胚胎发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张业教授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中敲除Prmt1后,Gata4和Gata6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经单细胞RNA测序(single-cell RNA sequencing,scRNA-Seq)分析,发现在 Prmt1敲除的细胞中,出现了一个高表达Gata6且低表达Nanog的细胞群,与原始内胚层(primitive endoderm,PrE)细胞的基因表达谱较类似,提示Prmt1可能在胚胎发育的第二次细胞命运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通过囊胚(blastocyst)显微注射和体外培养囊胚的方法进行验证。盐酸呋喃脒(Furamidine dihydrochloride,Fur)是PRMT1的抑制剂,在小鼠ESC培养基中加入10μM的Fur,培养24小时后就可以明显抑制PRMT1的活性。将Fur处理后的ESCs注射到E3.5的小鼠囊胚中,然后将囊胚移入到假孕母鼠子宫内,待发育至6.5天时,将胚胎取出并观察注射的ESCs在胚胎中的分布情况。与未处理的细胞相比,经Fur处理后的ESCs不但可以嵌合到上胚层(epiblast,Epi),还可以嵌合到脏壁内胚层(Visceral endoderm,VE)部分,而VE正是由PrE发育而来。表明PRMT1的活性被抑制后,部分ESCs获得了更强的向PrE分化的能力。随后,我们在体外培养的E3.5囊胚中进行验证,当KSOM培养基加入10μMFur后,经24小时培养后的囊胚中GATA6阳性细胞(代表PrE部分)与NANOG阳性细胞(代表Epi部分)的比例显著上升,证实PRMT1的存在会抑制内细胞团(Innercell mass,ICM)向 PrE 分化。综上所述,我们经体内和体外实验证明在早期胚胎发育的第二次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PRMT1具有维持ICM向Epi分化的能力;其活性被抑制后会导致更多的细胞向PrE分化,为解释Prmt1纯合敲除小鼠为何会发生胚胎致死提供新的线索。第二部分:利用两类囊胚来源的干细胞在体外构建小鼠“类囊胚”在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研究中,常常面临早期胚胎较难获得、胚胎数量不足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对胚胎早期发育的深入研究。此外,由于伦理的限制,人的早期胚胎更加难以得到。为了解决胚胎学研究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近年来随着多种类型干细胞在体外成功培养建系,人们开始尝试利用多种类型干细胞在体外构建类似于胚胎的3D组织结构。2018年,荷兰科学家Niels Geijsen等人使用ESC与滋养外胚层干细胞(Trophoblast stem cell,TSC)混合培养,获得形态结构与E3.5囊胚较类似的结构,将其定义为类囊胚(blastoid)。这为研究胚胎发育过程及相关机制提供了新的模型。虽然类囊胚与自然的囊胚结构和细胞组成上都比较类似,但其在体外继续培养或者移植回小鼠子宫内后,均不能进一步正常发育至原肠期,分析表明类囊胚中PrE的细胞数量明显少于自然囊胚,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尝试使用新建立的扩展多能性干细胞(Extended pluripotent stem cell,EPSC)与TSC进行类囊胚的构建。EPSC是2017年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英国Sanger研究所刘澎涛研究员分别提出的新型多能干细胞。与ESCs类似,EPSC在体外培养均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能性。此外,EPSC细胞还可以参与到胚外组织的发育过程,如胎盘、卵黄囊等,这是ESC一般不具备的能力。我们使用EPSC与TSC混合培养,成功构建了“类囊胚”。另外,借鉴经典“四倍体补偿实验”的策略,我们首先成功建立了四倍体TSC系(TTSC),然后使用EPSC与TTSC细胞进行混合培养,也能够成功获得类囊胚。将这些类囊胚移植回假孕母鼠的子宫内,观察到类囊胚成功着床并诱导蜕膜结构的产生。表明我们成功构建了新型类囊胚。但它们是否具有进一步的发育潜能,还需要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DRD)是一种可治性儿童肌张力障碍性疾病,其特征是儿童期出现的对低剂量左旋多巴有显著且持续的反应的肌张力障碍。作为一种临床综合征,多巴胺合成通路中的多种基因突变均能导致该病。然而,既往多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GCH1基因突变致病较为多见,但随着全外显子测序在临床中的应用,TH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DRD逐渐
微动磨损和腐蚀会引起机械设备部件的表面严重损坏,从而使其完全失效,无法继续服役,可以通过在机械设备部件的表面添加一层具有更理想表面特性的材料(即更加耐蚀耐磨的表面涂层)对失效后的零部件进行修复。短应力线轧机关键零部件是典型的腐蚀和磨损条件下使用的机械设备,其失效会造成整个轧机的报废,激光再制造技术作为一种众所周知的强大的修复工程工艺,可以制造新型的低摩擦材料来修复失效的部件。镍基合金由于具有良好的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营养补充(乳清蛋白、鱼油、维生素D)和体育锻炼(抗阻和有氧运动)对患有肌肉衰减症的社区老年人群的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脂肪质量等三方面的影响。方法:将来自两个研究中心、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241名肌肉衰减症老年人(≥60岁)随机分到营养补充组、运动组、营养联合运动组或对照(常规咨询)四个组。对其进行为期12周的干预,并进行3次面对面随访及3次电话随访,比较干预前后肌肉相关指标、握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全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自九十年代起被批准上市的抗结核类药物仅有德拉马尼和贝达喹啉两种,迄今为止已出现关于副作用及耐药菌株出现的报道。因此,开发新型抗结核药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莽草酸途径(shikimate pathway)是存在于植物、细菌和真
细菌耐药问题是目前全球面对的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中革兰氏阴性菌耐药问题尤为严重。外膜是革兰氏阴性菌特有的结构,也是细菌固有耐药的重要原因。外膜蛋白(Outermembrane proteins,OMPs)是外膜上的一类重要的蛋白,对于外膜的形成和稳定起到关键的作用。OMPs在外膜上大多以β-桶状折叠结构存在,这种折叠结构是其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OMPs在细胞质中合成后,通过多个因子的作用转
背景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一种环境及多基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如今,遗传学手段已然成为阐明EH疾病机理及实现个体化治疗研究所必须的重要的工具之一。当前对复杂疾病遗传成因存在两种不同方面的假说。假说一认为群体中常见的高频变异起微小作用引起疾病,即常见疾病-常见变异(Common Disease-Common Variation,CD-CV)的假说。假说二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心肺复苏发展史现代心腹复苏(CPR)强调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心脏按压以及电除颤。西方已经对CPR进行深入研究及广泛培训。目前中国对于CPR的研究较少,国内普及率不高。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医圣张仲景就已经在《金匮要略》中详细记载了救自缢死患者的全部流程。例如,张仲景提出“不仅要救形,更要救神”,这与现代医学中所强调的心肺复苏时要关注脑复苏一致。本文旨在回顾中国古代心肺复苏发展史,
第一部分:强效HIV融合抑制剂在恒河猴模型的治疗效果及病毒储存库研究基于多个药物联用的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虽然可以有效地抑制HIV复制,但不能彻底根除病毒,HIV感染者需终生服药,易导致药物蓄积的毒副作用并产生耐药。因此,病毒储存库是HIV治愈的最大挑战,实现停药后“HIV的长期缓解”,即治疗后控制,是近年来艾滋病治愈领域的重要目标。然而,目前对病毒储存库的形成机制和特征,以及影响停药后病毒反弹的
学位
研究目的乳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全球女性的健康。当前早期乳腺癌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保乳手术及乳房切除术。由于保乳手术的美观外形及安全性等优势,保乳手术已成为发达国家女性早期乳腺癌首选的手术方式,而我国保乳手术的开展水平较低。本研究旨在从医患双方角度分析影响我国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式选择的相关因素,为有效引导患者的循证决策、促进我国早期乳腺癌的诊疗水平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