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女情感复杂难辨,母女关系扑朔迷离,但当代女作家笔下的母女关系似乎只简单表现为相恋和相残两种近乎对峙的模式,文学批评也似乎只关注于此两种对立模式的研究与分析。事实上,母亲和女儿始终以其同一的性别属性窥伺着彼此的存在,母女之间的这种“看”与“被看”以至“相互看”是或许才是其相互关系的基础。通过“互窥”,母亲和女儿在彼此身上寻找自己,不论是母亲的过去还是女儿的未来。而透过这一段段艰辛的“互窥”历程,当代女作家们真实记录出女性的成长与生存,剖示出她们对命运与自我价值的期盼,展现她们在各种相同或不同期盼之下的坚韧顽强以及无奈痛苦。 本文借用心理学和女性主义视角,从当代女作家的大量文本中,选取了几部具代表性的作品,通过文本细读深入探讨母女“互窥”所要传达的深层含意。前言和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母女“互窥”形成的历史、文化及心理渊源,归纳并分析几类在文本中反复出现的场景和形态:母女双方的“陌生化”审视、“爱恨交织”的双方对抗以及“相似”怪圈下的最后回归,在这种种形态中总是交织着爱与恨、对抗与依赖,占有与逃离。 第二部分抓住当代女作家在表达母女关系时经常牵涉到的六大关键词,即身体与性、母性与家、孤独与爱,反映出当代女性群体在重新认识母亲和自己及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对自我及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位,对女性别一种生存模式和状态的追寻。同时也指出她们在重新定位和追寻过程中的无奈和哀愁:她们终是逃不脱已被打上“禁忌”符号的命运,解不开回归家庭成为母亲的“女性的奥秘”,更无法超越人类永恒的孤独之境以及对很多很多爱的无尽渴求。正是这一连串的谜题与镣铐,串连起“母亲——女儿——母亲”的血脉相连和永世循环。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母女“互窥”的一种特殊情境——父亲“缺席”。作为一种文本策略,当代女作家们特意设置了男性“缺席”以确立女性的独立身份并保证母亲谱系的正统性与纯粹性。但在此种策略之外,男性的“缺席”却常常成为女性灾难的开始。而通过母女“互窥”,无情揭示出这种灾难不仅是物质上的不可保障,更是心灵上乃至人格上的残缺,女儿如此,母亲亦如此。同时,虽然男性角色因为死亡或无力承担其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而“缺席”,但父权制的社会定律却在无形中发挥着其威力:规范着女人并惩戒规范外的女人,挤压着女性本不开阔的生存空间。母女温情在这种挤压之下扭曲变形以致仇恨敌视,而只有某一方的离世才能化解这一切,但此时已徒留忏悔与遗憾。正是在此意义上,论文指出当代女作家选择男性“缺席”的文本策略不仅对女性追寻独立身份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是对早期女权主义在对待男性态度上的矫枉过正做出有力警示。 文章正是通过上述几个部分,全方位地探讨当代女作家为我们展示的母女“互窥”模式并考察其背后深蕴的文化和心理内涵。虽然考察的对象只是当代女作家笔下的母亲和女儿,但却是将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女性生存与命运作为背景,对女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做出应有的追问、探询及假设。同时也希冀能为女性文学及其文学批评的进一步发展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