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先勇是最早被介绍到大陆的台湾作家,他的创作代表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本文采用症候分析的方法,旨在通过细致的文本梳理,探讨白先勇小说的显著症候及其生成动因。 白先勇小说创作的怀旧情调与悲观色彩向为论者关注,这形成其显著的风格特征。论文结合作家经历,探讨其之于“情感结构”形成的重要意义,旨在思考怀旧情调的生成机制,以及怀旧与悲观的合谋所营造的意外审美效应。 本文通过对白先勇小说中两性形象的梳理,探讨作家的性别倾向在书写过程中的投射。本文认为,女性形象的反欲望倾向并非“厌女”一说所可阐释,它包含着作者社会性别与心理性别的纠缠互搏;在某些男性形象中,依稀隐匿的自恋与依恋,与作家的童年经历若有关联;同性性爱与异性性爱在白氏文本中有着不同表述,此症候折射了作家的性向所趋。 对细节的关注是“症候型分析”的要义,论文立足于白先勇小说的细节解读,探讨作家个人体验与文本书写间的隐秘关联,并由此验证小说创作的重要机制:经验的拆解与隐藏。 正所谓“蚌病生珠”,白先勇小说的独特魅力恰来源于其异样的症候。他早年特殊的成长经历与同性恋情感体验是其文本症候生成的基本动因:曾经王谢堂前,而今寻常百姓,怀旧与感伤于焉而生;女性心理,男性生理,“间性”书写的过程孕育出超越常规的人物形象;难以言说的苦衷,急于言说的冲动,二者的纠缠引领着个体经验的文本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