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免疫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控制一些异常的免疫应答反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和同种异体移植等。目前传统的免疫抑制药物只能改善某些异常症状,不能有效地从根本上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大多数药物的毒副作用大、不能长期连续使用,因此,急需寻找和开发新的高效、低毒的免疫抑制药物。而中药来源广、毒性小、药价低,将其开发应用到医学临床具有广阔前景。对于中药免疫抑制剂的开发与研究,相继发现了一些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杜鹃素是提取自杜鹃花科植物满山红中的一种二氢黄酮类中药单体,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本文分别从体内和体外两个方面来研究杜鹃素对正常BALB/c小鼠T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在体外分离培养小鼠原代脾细胞,MTT法检测杜鹃素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及药物对刀豆蛋白A(ConA)诱导T细胞的增殖情况;ELISA方法测定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周期及CD4+、CD8+T细胞亚群数量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杜鹃素对ConA诱导的T细胞NF-B和NFAT信号通路活化的影响。体内建立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的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TH)模型,以不同剂量的杜鹃素(10、20、40mg/kg)作为实验组,生理盐水为空白对照组,环磷酰胺为阳性对照组,分组腹腔注射给药,连续7d。激发36h后,断颈处死小鼠,称取左右耳片重量,计算重量差;取激发侧耳片制作石蜡切片,染色观察局部病理组织学变化;无菌分离小鼠脾细胞,检测药物对DTH小鼠T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体外结果表明,安全剂量的杜鹃素能阻碍ConA诱导的脾脏T细胞进入S期从而显著抑制了T细胞的增殖反应,而对LPS诱导脾脏B细胞的增殖影响不显著;药物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了T细胞IL-2、IFN-γ和IL-4的分泌;降低了脾脏T细胞中CD4+T细胞亚群的比例和CD4+/CD8+T细胞的比值。此外,杜鹃素下调了T细胞中p-I B、NF-B和NFAT2在信号转导通路中的表达量。体内结果显示,杜鹃素能显著缓解过敏模型小鼠耳肿胀反应;镜检结果也证实,高剂量的杜鹃素明显减轻了由二硝基氟苯(DNFB)诱发的炎性细胞浸润程度;MTT结果显示,杜鹃素对致敏小鼠脾脏T细胞的增殖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杜鹃素对小鼠T细胞具有较好的免疫抑制作用,有可能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来治疗与免疫有关的疾病,其免疫抑制作用可能与阻止NF-B和NFAT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