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芽孢杆菌在高盐浓度下生产微生物絮凝剂的机理及应用研究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2007110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化学絮凝剂处理废水的效果明显,但是他们会造成二次污染,对自然和生物都会产生危害。同时会产生大量含有这些化学絮凝剂的污泥,增加了后续处理的成本。微生物絮凝剂是由微生物生长过程中向体外分泌的生物高分子有机物,其主要成分为多糖和蛋白质,其在自然环境下可自行降解,无残留、无二次污染。微生物絮凝剂具有丰富的官能团丰富和较高的环境效益,近年来,它被应用到多个领域,例如吸附重金属、去除染料和合成纳米粒子等。目前生物絮凝剂的生产方法既耗时又昂贵,限制了其推广和商业化。例如,微生物絮凝剂平均生产周期通常需要几百个小时,需要提供底物和营养。此外,微生物絮凝剂生产过程需要采用高温灭菌技术。因此,降低微生物絮凝剂的生产成本和研究微生物絮凝剂应用的机制是解决目前微生物絮凝剂在废水中应用问题的关键。研究表明,大多数菌株在高盐的环境下容易受到等离子体分解的影响,就像加热效应一样。因此,我们希望可以利用高盐的条件取代传统的灭菌技术。在前人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芽孢杆菌具有较强的高盐耐受性,并且芽胞杆菌分泌的胞外聚合物具有丰富的羧基,氨基,羟基等基团为吸附重金属提供了大量的吸附位点。利用芽孢杆菌可以在高盐条件下分泌微生物絮凝剂的特点,可以将难以处理的高盐废水作为廉价培养基减少生产微生物絮凝剂的成本。同时,可以减少生产微生物絮凝剂过程中灭菌这一环节可以简化流程,节约能源。据此,实验拟将芽孢杆菌分泌的微生物絮凝剂作为重金属吸附剂,利用芽孢杆菌可以在高盐的条件下生长的特性开发一种新型低廉高效的生物吸附剂。针对目前对于高盐浓度对芽孢杆菌生产微生物絮凝剂的影响以及对微生物絮凝剂吸附重金属的机制还不明确等问题,我们利用多种技术分析在盐胁迫下分泌的微生物絮凝剂的产量,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对重金属的去除效率,建立微生物絮凝剂吸附重金属的机理模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有望找到一条经济、有效的提高重金属吸附效果的新途径,并为微生物絮凝剂吸附重金属的理论及技术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芽孢杆菌在高盐条件下制备微生物絮凝剂及其絮凝效果:在高盐条件下,芽孢杆菌生产微生物絮凝剂的产量为2.4 g/L左右。高盐条件下生产的微生物絮凝剂需要和阳离子助凝剂Fe3+联用才能对高岭土颗粒有较好的絮凝效果。微生物絮凝剂的最佳絮凝条件为添加120 mg/L微生物絮凝剂和0.4 m M Fe3+。微生物絮凝剂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并且在较宽的p H范围内对高岭土颗粒表现出较高的絮凝率,絮凝率都保持在90%以上,说明其在实际运用中有广泛的前景。2.絮凝剂的表征及絮凝机理:高盐条件下生产的微生物絮凝剂主要是由54.17%的多糖,32.68%左右的蛋白质以及23.52%的其他物质组成的。三维荧光光谱图中可以看出是絮凝剂样品中含有类色氨酸相关的蛋白和类酪氨酸相关的蛋白。经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发现微生物絮凝剂样品主要是由C、N、O组成并且含有丰富的羟基、羧基和氨基等基团。环境扫描电镜图谱中可以看出样品是网状结构且表面具有丰富的孔隙。通过对絮凝土沉淀物的显微镜观察,絮凝前后Zeta电位变化分析,絮凝活性组分分析以及高岭土和微生物絮凝剂结合键分析,可以判断出絮凝过程中主要作用机理是电中和和吸附架桥。3.微生物絮凝剂对重金属的吸附研究:高盐条件下生产的微生物絮凝剂对Pb2+、Cr6+和Cu2+的去除率为Pb2+>Cu2+>Cr6+。微生物絮凝剂吸附重金属的实验中,微生物絮凝剂对Pb2+的最大吸附容量为485.09 mg/g,对Cr6+的最大吸附容量为175.86 mg/g,对Cu2+的最大吸附容量为205.18 mg/L。微生物絮凝剂吸附重金属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单层吸附,其中所发生的反应较为复杂。化学吸附是整个吸附过程中主要的限速步骤。同一种微生物絮凝剂对三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不同,可能是由于吸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组分和金属离子不同造成的。4.微生物絮凝剂吸附重金属的机理:通过微生物絮凝剂吸附三种重金属前后的红外光谱图,我们可以发现微生物絮凝剂吸附重金属的过程中,微生物絮凝剂中蛋白质、多糖和核酸等组分中的基团都发挥作用。吸附不同的重金属离子,微生物絮凝剂中发挥作用的基团也存在不同。根据三维荧光光谱数据拟合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微生物絮凝剂吸附过程中蛋白质和类腐殖质组分与重金属结合。扫描电镜图可以看出微生物絮凝剂为多孔结构为重金属吸附提供了丰富的位点。从SEM-EDX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吸附过程中重金属和微生物絮凝剂表面的K+和Mg2+发生了离子交换反应,说明离子交换在吸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将去除蛋白前后的微生物絮凝剂对重金属的去除率对比以及红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扫描电镜能谱等方法对微生物絮凝剂吸附重金属的机理进行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微生物絮凝剂吸附重金属主要作用为表面络合,静电吸附和离子交换。
其他文献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在树木各器官间的分布格局和动态变化,表征了树木阶段性的碳供应状态。通过对个体及林分水平NSC库的量化,有助于评估树木的固碳潜力及其环境适应性。本研究以苏北地区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林分栽种方式为不同密度与种植点配置嵌套(高密度400株/hm2:3.0m×8.0m、5.0m×5.0m;低密度278株/hm2:4.5m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制造高度融合了生物粒子操控以及微纳先进制造技术,在快速检测医疗设备的研发方面有广泛的医疗应用前景。近年来,由于其具有样品体积小,通量高,控制简单等优点,微流控技术已成为粒子/细胞聚焦和分选的重要手段。其中,黏弹性微流控技术更易实现粒子的三维单线聚焦且能操控粒子的粒径尺度跨度大、工作流量范围广,已成为粒子/细胞处理的新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解黏弹性流中粒子黏弹性-惯性迁移机
生物碱是一类极其重要的含氮杂环有机物,很多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在众多生物碱中,吲哚类生物碱因其来源广泛和具有良好生物活性而成为研究的热点。同时,吲哚类生物碱也是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常见的结构单元,很多含有吲哚结构单元的化合物显示出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癌、抗菌和抗炎等。其中,双吲哚类化合物在医药、农药和材料等众多领域应用广泛,很多含有双吲哚结构的化合物显示出一系列独特的生物活性。另一方面,氟原子具有电
为了明晰不同树种组成对土壤活性碳组分与碳储量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以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立地条件和林龄相同的杨树(Populus euramericana)纯林、杨树女贞(Ligustrum lucidum)混交林及杨树石楠(Photinia serrulata)混交林3种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活性碳组分含量、土壤碳储量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土层(0~20 cm、20~40 cm和40~60cm)的变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问题的日益严重,加速开发清洁能源并实现可持续能源的高效转换及存储成为当务之急。氧还原反应(ORR)、氮还原反应(NRR)以及加氢去氧反应(HDO)分别是燃料电池、合成氨技术及木质素转化增值过程中的关键反应,这些催化反应效率的提升对于缓解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开发高效、耐用且低成本的新型催化剂将会加快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的步伐。在本论文的研究中,我们基于密度
提升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建设秀丽宜居的农村,这不仅是我国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课题,人居环境改善还关系到我国在建设的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文明和谐的农村社会的构建的效果,是惠及农村最基本的福祉所在。根据研究现状看来,学者们近些年来也将目光投向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上,但是在农村人居环境的案例的细致分析与深入描述上,仍旧缺乏更加深入的调查,更需要了解当前人居环境治理的现实问题。由于人居环境治理是一个涉及到较多
六维加速度传感器能够测量完整的空间加速度信息,在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然而,由于传感器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存在强非线性耦合关系,涉及的构型综合、动力学求解、参数辨识及优化、性能评估及标定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严重影响其实用化进程。为此,本课题以并联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运动学、动力学的研究,并开展了虚拟样机和实物样机的试验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推导了传感器的
大型钢结构如钢架桥梁、大型储油罐、船舶和起重机械等长期在恶劣环境下大负荷工作,容易出现连接松动、表面锈蚀和断裂等现象,进而导致倾覆、坍塌事故。目前,主要依靠人工对大型钢结构进行缺陷检测,但人工检测工作强度大且存在安全风险。因此利用爬壁机器人取代人工进行大型钢结构缺陷检测作业已成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能够投入使用的爬壁机器人很少,国内外爬壁机器人还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在研的爬壁机器人大多只能在单
水污染已成为全球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如何高效低成本地处理含有重金属离子、油类、染料等污染物的复杂废水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木质纤维素具有来源广泛、储量丰富、成本低、可再生、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且含有羟基、羧基等多种官能团,易于化学改性,以其为原料基于造纸工艺制备纸基吸附-分离功能材料,在复杂废水处理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以杨木化机浆、漂白针叶木浆、麦草高得率浆等为木质纤维浆为原料,以马来酸酐
随着我国国家生态文明的大力建设,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国家公园作为我国最高等级的自然保护区,其保护力度不言而喻,相关文件传达“最严格的保护”的理念。但是“最严格的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一切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具有其内在的理论支撑和逻辑关系,本研究围绕“国家公园生态旅游适宜性”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全文,以期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在生态旅游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之间能取得平衡,实现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