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水污染已成为全球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如何高效低成本地处理含有重金属离子、油类、染料等污染物的复杂废水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木质纤维素具有来源广泛、储量丰富、成本低、可再生、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且含有羟基、羧基等多种官能团,易于化学改性,以其为原料基于造纸工艺制备纸基吸附-分离功能材料,在复杂废水处理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以杨木化机浆、漂白针叶木浆、麦草高得率浆等为木质纤维浆为原料,以马来酸酐
【基金项目】
: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人工林剩余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2017YFD0601000)项目的课题之一”高效清洁制浆与功能化产品生产技术研究"(2017YFD06010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污染已成为全球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如何高效低成本地处理含有重金属离子、油类、染料等污染物的复杂废水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木质纤维素具有来源广泛、储量丰富、成本低、可再生、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且含有羟基、羧基等多种官能团,易于化学改性,以其为原料基于造纸工艺制备纸基吸附-分离功能材料,在复杂废水处理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以杨木化机浆、漂白针叶木浆、麦草高得率浆等为木质纤维浆为原料,以马来酸酐(MA)、柠檬酸(CA)、聚乙烯亚胺(PEI)为改性试剂,结合打浆、加填、抄造、浸渍涂布和干燥熟化等造纸工艺技术,不使用任何有机溶剂,绿色构建低成本、高湿强度,兼具重金属离子吸附、染料吸附和水下油水分离性能的纸基功能材料,探究了功能化改性过程中的反应机理,研究了纸基材料在油水分离、重金属离子吸附、染料吸附等方面的性能,探讨了吸附机理、水下超疏油表面构建机理和材料性能之间的关系,同时进一步评价了其在复杂废水中的实际应用性能。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低成本、高湿强纸基材料及其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使用杨木化学机械浆为原料,结合抄造和浸渍涂布工艺,得到了湿强度高、金属离子吸附性能好同时易于分离回收的木质纤维纸基吸附材料。选用马来酸酐和次磷酸钠作为绿色改性剂同时提高纸基吸附材料的湿强度和羧基含量,其中湿强度可达到其干强度的35%。由于具有高表面羧基含量,纸基材料对重金属离子表现出优异的吸附性能,使用线性方程拟合吸附数据,结果表明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分别很好地拟合了准二级方程和Langmuir模型(相关系数R2≥0.998),对Cu2+和Pb2+的理论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35.4 mg/g和110.0 mg/g。基于造纸加填工艺在纸基吸附材料中负载20%多孔沸石填料以提高吸附容量并降低生产成本,其对Cu2+和Pb2+的理论最大吸附容量分别提高到56.5 mg/g和126.6 mg/g。(2)高吸附容量纸基材料及其固形物和重金属离子连续去除性能。以杨木化学机械浆为原料,通过抄纸技术结合多元酸涂布改性,制备了高湿强、高吸附容量、易于分离回收的纸基木质纤维素吸附剂。作为一种高反应活性多元酸,柠檬酸可在纤维表面引入羧基并在纤维之间形成共价键交联。随着打浆度和柠檬酸用量的提高,交联反应程度增加,湿强度和羧基含量随之增加。最终制备的纸页湿强度可达到干强度的40~50%,羧基含量最高可达到0.66 mmol/g。为了更真实地反应实际吸附过程,采用非线性方程对吸附数据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表明纸基材料对Cu2+和Pb2+的最大理论吸附容量分别可达61.96和138.11mg/g。4次吸附-再生循环后,其吸附容量仍可达到初始吸附量的90%以上,解吸过程中纸基吸附材料基本不受影响,再生性能良好。具有微米孔的纸基吸附剂在使用过程与过滤装置相结合,能够在吸附金属离子的同时有效分离粒径大于50μm的颗粒,可实现连续分离吸附过程。(3)两性多功能纸基材料及其水下油水分离和重金属离子吸附性能。采用漂白针叶木浆为原料,柠檬酸(CA)和聚乙烯亚胺(PEI)为改性试剂,提高纸基湿强度的同时引入两种不同电荷特性的高极性羧基(负电)和氨基(正电)活性吸附官能团,所制备的纸基材料机械强度高,柔韧型好,湿强度达到其干强度的55%,湿耐破指数为1.74 KPa·m2/g。由于表面的多级微纳米粗糙结构和高的亲水性官能团含量,纸基材料显示出优异的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性能,其对正己烷、石油醚、大豆油等多种油类的水下接触角均大于150°,同时两性电荷的协同作用提高了水下接触角的p H稳定性。油水分离实验显示纸基材料对上述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效率均高于99%,对水包油乳化液的分离效率均可达到98%以上,分离效率在p H为3-11范围内基本保持稳定。同时,该材料对Cd2+和Pb2+的理论最大吸附容量分别达到73.29和93.75 mg/g。该兼具重金属离子吸附和油水分离性能的纸基材料可与过滤设备简单结合,实现对复杂废水中多种污染的一步处理。(4)高孔隙率纸基材料及其重金属离子吸附、油水分离和染料去除性能。以草浆为原料,以柠檬酸(CA)为增湿强剂和活性基团改性剂,加填柠檬酸钙(CC)微粒致孔剂,基于造纸工艺制备了具有高孔隙率、高湿强度和纯水通量的纸基材料。相较于原纸,添加CC致孔剂的纸基材料孔隙率由30%提高到69%;同时经CA改性后羧基含量提高到0.91mmol/g,湿强度由1.9提高到10.5 Nm/g。由于高得率草浆纤维比木浆纤维尺寸短小,比表面积更大,木质素含量更高,加之抄造的纸基材料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和羧基含量,其对Cd2+、Pb2+和亚甲基蓝(MB)的理论最大吸附容量分别达到为136、229和128 mg/g。此外,由于在纸基表面引入了大量高极性的羧基基团并构建了特殊的多级微纳粗糙结构,其水下油接触角高达165°,对乳化油的分离效率为99.3%,膜通量达到2020 L/(m2·h)。该纸基功能材料集油水分离、染料吸附、重金属离子吸附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与传统吸附或分离材料相比具有成本低、绿色环保、处理效率高、易于回收利用等优势。
其他文献
竹材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容易霉变、变形,严重影响着竹材的加工与利用。添加无机质纳米材料是竹材改性的一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竹材的材性,提高竹产品的品质与利用率。本文以竹材疏解的竹束为单元,以重组竹的制造工艺,探究热处理工艺和前驱体溶液浓度对于Fe3O4/竹重组材性能的影响。竹束单元在180℃的饱和蒸汽下热处理10 min、20min、30 min、40 min、50 min,探究热处理时间对于Fe3O
本文围绕木质素对纤维素酶水解的抑制作用,开展酸性预处理阔叶材与针叶材中残留木质素对纤维素酶水解差异性影响的研究,以及预处理强度对残留木质素的理化性质、化学结构及其酶水解抑制作用的影响研究,以揭示酸性预处理木本原料残留木质素对纤维素酶水解抑制作用的构效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木质素原位修饰的酸-碱联合预处理技术,以提高稀酸预处理针叶材的纤维素酶水解性能。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有效的木本原料预处理方法提供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在树木各器官间的分布格局和动态变化,表征了树木阶段性的碳供应状态。通过对个体及林分水平NSC库的量化,有助于评估树木的固碳潜力及其环境适应性。本研究以苏北地区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林分栽种方式为不同密度与种植点配置嵌套(高密度400株/hm2:3.0m×8.0m、5.0m×5.0m;低密度278株/hm2:4.5m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制造高度融合了生物粒子操控以及微纳先进制造技术,在快速检测医疗设备的研发方面有广泛的医疗应用前景。近年来,由于其具有样品体积小,通量高,控制简单等优点,微流控技术已成为粒子/细胞聚焦和分选的重要手段。其中,黏弹性微流控技术更易实现粒子的三维单线聚焦且能操控粒子的粒径尺度跨度大、工作流量范围广,已成为粒子/细胞处理的新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解黏弹性流中粒子黏弹性-惯性迁移机
生物碱是一类极其重要的含氮杂环有机物,很多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在众多生物碱中,吲哚类生物碱因其来源广泛和具有良好生物活性而成为研究的热点。同时,吲哚类生物碱也是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中常见的结构单元,很多含有吲哚结构单元的化合物显示出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癌、抗菌和抗炎等。其中,双吲哚类化合物在医药、农药和材料等众多领域应用广泛,很多含有双吲哚结构的化合物显示出一系列独特的生物活性。另一方面,氟原子具有电
为了明晰不同树种组成对土壤活性碳组分与碳储量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以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立地条件和林龄相同的杨树(Populus euramericana)纯林、杨树女贞(Ligustrum lucidum)混交林及杨树石楠(Photinia serrulata)混交林3种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活性碳组分含量、土壤碳储量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土层(0~20 cm、20~40 cm和40~60cm)的变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问题的日益严重,加速开发清洁能源并实现可持续能源的高效转换及存储成为当务之急。氧还原反应(ORR)、氮还原反应(NRR)以及加氢去氧反应(HDO)分别是燃料电池、合成氨技术及木质素转化增值过程中的关键反应,这些催化反应效率的提升对于缓解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具有重要意义。开发高效、耐用且低成本的新型催化剂将会加快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的步伐。在本论文的研究中,我们基于密度
提升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建设秀丽宜居的农村,这不仅是我国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课题,人居环境改善还关系到我国在建设的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文明和谐的农村社会的构建的效果,是惠及农村最基本的福祉所在。根据研究现状看来,学者们近些年来也将目光投向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上,但是在农村人居环境的案例的细致分析与深入描述上,仍旧缺乏更加深入的调查,更需要了解当前人居环境治理的现实问题。由于人居环境治理是一个涉及到较多
六维加速度传感器能够测量完整的空间加速度信息,在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然而,由于传感器的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存在强非线性耦合关系,涉及的构型综合、动力学求解、参数辨识及优化、性能评估及标定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严重影响其实用化进程。为此,本课题以并联式六维加速度传感器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运动学、动力学的研究,并开展了虚拟样机和实物样机的试验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推导了传感器的
大型钢结构如钢架桥梁、大型储油罐、船舶和起重机械等长期在恶劣环境下大负荷工作,容易出现连接松动、表面锈蚀和断裂等现象,进而导致倾覆、坍塌事故。目前,主要依靠人工对大型钢结构进行缺陷检测,但人工检测工作强度大且存在安全风险。因此利用爬壁机器人取代人工进行大型钢结构缺陷检测作业已成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目前,能够投入使用的爬壁机器人很少,国内外爬壁机器人还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在研的爬壁机器人大多只能在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