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中的重点,也是发展中的难点。我国政府长期重视农村体育工作,相继采取了“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等措施推动了农村体育工作的开展,农村体育在发展历程已出现了两次“繁荣期”。然而,多年来“城乡分治、一国两策”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事业统筹、协调发展,农村居民在就业、收入、医疗、教育、文化、社会保障、体育等方面仍然与城市居民有着较大的差距,农民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体育服务的机会。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举措的实施,国家体育总局自2006年开始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行政村”为对象,以村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把场地建到农民身边,农村体育将迎来重要的发展契机。从战略角度看,国家以“行政村”为重点发展农村体育的意图已经比较明显,然而我国理论界对农村体育的相关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对农村体育的基本特征缺乏系统的、整体性的研究,对农村体育发展路径问题的研究上还较为薄弱,尤其在工作重点取向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这些问题不解决,必将影响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据此,本文运用文献、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体育基本特征、发展路径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村体育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在制度建设、管理体制、资金投入、场地设施、体育人口、体育意识、体育消费、老年体育工作方面与城市有着较大差距;广大农民享受基本体育服务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农村体育具有这些特征的原因,从体育外部成因来看,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造成农村体育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从体育内部成因来看,群众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城市偏向,直接导致了城乡体育不协调、非均衡发展,是造成农村体育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发展路径是从“县城”到“乡镇”再到“行政村”铺开的。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将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契机,以行政村为重点,加大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将行政村作为我国农村体育发展工作重点,能切实落实全民健身工作的“三边工程”乃至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