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独有且年轻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50年。短短的半个世纪,让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经历了无人问津到如今招生火爆的过程。据了解,目前,全国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院校已超过了300所,粗略估计全国每年招收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不低于12000人。如此火热的招生背后,却没有很好的就业需求。首先,目前各电视台、电台等用人单位的缺口并非很大。台里的很多岗位如新闻播音员、主持人的流动性并不频繁,有的新闻播音员、主持人一做就数十年。其次,如今的用人单位缺少的是有特色、能创新的综合素质能力复合型人才。许多的媒体单位不惜重金挖掘与节目类型相符合的主持人、播音员,而选择放弃挑选眼前大批低成本的毕业生担当主持角色。同时,传媒业还存在着许多一线“名嘴”非本专业学历的现象。2010年《新周刊》发布的《2009年中国电视榜》中显示,从2003年颁发年度节目主持人到现在,已有12位主持人获得了这项殊荣。但是,其中真正是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院校毕业的主持人只有三位,而像撒贝宁、水均益、芮成钢、王小丫、王志、白岩松等“名嘴”,都是出自于中文系、新闻系或外语系等专业。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地区也存在此现象,云南电视台新闻播音员刘刚是学音乐出身;云南电台主持人张晓光直接在实践中摸索成长为主持人;昆明电视台有名的综艺主持人龙凯是云南艺术学院导演专业毕业。至此,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这么多有名气的主持人、播音员都不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出身呢?为什么播音与主持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反而不太被用人单位重用呢?”这就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培养大量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的各大高校了。本论文将纵观国外播音员、主持人的人才培养走向,以国内培养播音员、主持人的发展经验及形式为参考,利用新媒体等技术针对云南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院校存在的共性和特殊性问题,提出有效可行的对策、方法、措施,为云南本科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培养“一专多能型”的复合型人才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