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它是什克洛夫斯基在1917年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对西方文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波及到文学翻译领域。现今,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文学翻译中陌生化手法的再现研究。从理论层面上来看,译者有必要再现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从实践层面上来看,英汉翻译实践中已有很多再现原作中陌生化手法的成功实例。《活着》,是著名先锋派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并曾获得多个国际奖项。《活者》英文版由美籍学者白睿文所译,该译本在美国发行后,一连数月占据图书排行榜榜单。目前学界对于小说原文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然而对其英译本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原文本和英译本的对比分析,结合实例,探究原作《活着》使用了哪些陌生化手法以及译者白睿文采用了哪些翻译策略再现了原作的陌生化手法,原作中的陌生化现象是否有不可译之处,译者又是作何处理的。 笔者发现,原作《活着》在语言、叙述和文化三个层面分别使用了陌生化手法。其中,语言层面包括原语文本的口语化语言特色以及短句和修辞手段的使用,叙述层面的陌生化体现在原作者独特的叙述视角、叙述的并置与重复和叙述的节奏三方面,而文化层面则涉及到特定历史文化词、测量单位和汉语习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采用直译和类比式翻译策略以及注释翻译作为必要的补偿方法,成功地再现了原作在语言、叙述和文化三个层面的陌生化现象。然而,由于中美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如死亡比喻、拟声词等很难在译本中实现完美再现,译者白睿文在翻译中对这些不可译现象作了正常化处理。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翻译中陌生化现象的不可译也会转变为可译,译者有责任提高对陌生化的意识和自身的翻译能力,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陌生化。 本文旨在通过对原文本和译本陌生化手法的研究分析,以期能从陌生化角度阐释翻译的本质,引起更多的译者关注于保持文本的原汁原味并对如何再现原文陌生化及解决陌生化手法不可译提出更多的建议。同时借白睿文成功案列,指出陌生化在文学翻译中的意义,以期对我国文学翻译和对外传播提供一些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