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目的论视阈下文学翻译批评的两个维度——以《格列佛游记》汉译为例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dkl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能目的论究竟能否用于指导文学翻译,历来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目的论只对非文学文本有效,对要么没有具体目的,要么风格太复杂的文学文本没有指导作用。但是有些学者则认为该派理论对于文学翻译具有一定的影响以及指导作用。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从两个维度探讨功能目的论对于文学翻译批评的指导作用,一是探讨功能目的论是否可以用于指导文学翻译批评的问题;二是探讨功能目的论如何用于指导文学翻译批评的问题。  自九十年代以来,对于文学翻译批评的研究逐渐由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转向译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更有学者提出应该将文学翻译批评视为多维动态化的批评,鼓励将翻译批评与其他学科理论相结合,拓展翻译批评的理论视野和实践途径。从此观点出发,本文首先对比分析功能目的论和文学翻译批评理论轨迹的契合之处,论证功能目的论对于文学翻译批评的适用性,即维度一;其次以《格列佛游记》的两个汉译本为例,将两个译本的目的、语境条件、参与人以及译本充分性等因素纳入研究范畴,将翻译批评划分成三个步骤分别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从实践层面证明功能目的论可以用于指导文学翻译批评,以此尝试探索建构一种用功能目的论指导文学翻译批评的方法论,即维度二。  最终通过研究发现,功能目的论不仅适用于指导文学翻译批评,而且还能够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一个多元化、动态的研究视野,并进一步促进文学翻译批评最终形成一个完整且自立的体系。
其他文献
本文就是借助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三大原理来分析翻译中的一些现象。通过对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两个译本的分析,来进一步阐明译者是如何发挥其主体性,以及其创造性叛逆是
尤金·奥尼尔是世界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被称为美国戏剧之父。由于他的不懈努力,美国戏剧开始走上与美国小说和诗歌等艺术形式拥有同等重要地位的道路。他一生四次获普利策奖,并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不仅仅是简单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涉及两种文化间的交流。文化负载词反映了一国特有的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然而目的语读者相应的认知语境的缺
  本文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出发,依据文本分析,围绕贯穿《都柏林人》中十五个故事的共同主题—“精神瘫痪”展开分析,探讨都柏林人的精神瘫痪状态,成因及乔伊斯在最后一篇故事《
政治演讲作为公众演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宣传个人或党派的政治观点和政治主张,以雄辩的口才和激情感染听众并使其接受自己的观点,在国事互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