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血清N-糖指纹图谱的肝硬化、肝纤维化及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算法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异常糖基化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早期筛查中已被证明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组前期采用凝集素印迹(Lectin-blot)、凝集素芯片(Lectin microarray)以及糖蛋白电泳等技术对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相关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等肝脏疾病的异常糖基化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系列研究及探索。本研究在前期N-糖组学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血清N-糖指纹图谱(N-glycan fingerprint,NGFP)检测技术对肝硬化/肝纤维化的诊断和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高危人群的鉴别、早期诊断以及预后判断等方面进一步扩大验证,全面阐述LC/LF、PLC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外周血N-糖结构丰度的改变,从糖组学角度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证据。第一部分:N-糖指纹图谱检测技术的方法学性能验证及生物参考区间的建立在本课题组前期建立的N-糖指纹图谱(N-glycan fingerprint,NGFP)检测技术的基础上,按本课题组承担的2018年国家科技部传染病重大专项(2018ZX10302205-003)研究计划,根据《体外诊断试剂分析性能评估系列指导原则》等相关标准,对NGFP检测技术的精密度和干扰因素进行性能评估,并建立参考区间。精密度分析显示:除NA3Fc(Peak10)等丰度较低的N-糖结构外,NGFP所显示的13个N-糖结构的相对丰度,均重复性精密度<10%,中间精密度<15%;干扰试验结果表明:除Peak10、Peak11、Peak12等丰度较低的N-糖结构外,NGFP检测技术受胆红素、血红蛋白及乳糜等影响较小(变异系数<10%)。系统临床性能评估表明该技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适合临床检测应用。由于部分N-糖结构丰度在不同性别及年龄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本研究进一步针对不同年龄组(18-30岁,30-50岁,≥50岁)及不同性别(男性,女性)分别建立参考区间,并对参考区间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及年龄组的13个N-糖结构相对丰度参数均90%-100%落在所建立的参考区间内。本研究所建立的参考区间具有一定的临床适用性,为该技术未来的临床转化及临床应用奠定基础。第二部分:N-糖指纹图谱在肝硬化及肝纤维化中的特征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和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是目前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最常见的疾病基础之一,HCC患者LC/LF状态的存在显著影响HCC患者术后的生存率。LC的出现是CHB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依据。目前LF的诊断及病理分级只能依靠肝穿刺活检进行确诊,肝穿活检的有创性、取材的不稳定性等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无创血清检测若能对LF做出精准的分级判断,有助于临床对肝纤维化患者进行有效的分层管理,给予及时的抗病毒治疗,从而有机会延缓患者肝纤维化的进程。本部分研究以NGFP检测技术为基础,在一个包含1539例样本的多中心研究队列中,筛选出NGA2FB(Peak2)和NA3(Peak8)两个N-糖结构,其在LC、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及健康阴性对照(negative controls,NCs)三组中的变化呈现相反趋势并且差异最大,将log(P2/P8)作为潜在的标志物进行研究与FIB-4进行比较。在鉴别LC与non-LC时,训练组中log(P2/P8)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8(95%CI:0.864-0.911),优于FIB-4的诊断效能(AUC:0.802,95%CI:0.732-0.872)(P0.05),并可依据不同的截断值对肝纤维化患者进行分级。此外,本研究发现log(P2/P8)与肝脏炎症损害分期(G stage)、Child-Pugh分级以及临床实验室指标均具有相关性。上述结果表明,N-糖标志物log(P2/P8)对LC的诊断及LF的分期均有重要价值,有助于减少患者进行有创检测的机率,辅助临床及时作出诊治。第三部分:基于N-糖指纹图谱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原发性肝细胞癌早期诊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由于其隐匿的临床症状,在患者确诊时多处于中晚期,此时行肝切除的患者预后往往较差,若能在早期对HCC进行诊断将极大地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率。本部分研究纳入6个中心共2961例样本进行基于N-糖指纹图谱的HCC诊断模型的构建。首先依据不同N-糖结构丰度在HCC与non-HCC两组中的差异,筛选出log(P5/P6)、log(P9/P3)、log(P5/P4)、log(P9/P7)等进行下一步研究。其对于HCC的诊断ROC曲线下面积均可达到0.700以上,但都弱于AFP。但在AFP阴性的HCC患者中,N-糖标志物[log(P5/P6)、log(P5/P4)、log(P5/P3)、log(P9/P3)、log(P9/P1)、log(P9/P2)]的曲线下面积仍可达到0.700以上,其中log(P5/P6)在AFP阴性患者中的诊断效能保持不变(Training cohort:AUC:0.748,95%CI:0.724-0.772;Validation cohort:AUC:0.747,95%CI:0.717-0.778)。进一步结合临床肝功能指标构建HCC诊断模型Pre HCC=0.054×Age-0.020×TBIL-0.106×TP+0.180×ALB+4.879×log(P5/P6)+2.129×log(P9/P3)-1.369×A/G-0.357。在训练组及验证组中,诊断模型对鉴别HCC与non-HCC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均保持在0.810以上,与AFP的诊断效率相当,且在AFP阴性的患者中,诊断模型Pre HCC在训练组与验证组都同样保持了0.800以上的曲线下面积。此外,本部分研究于2007年-2011年对207位LC患者进行随访,每隔12-24周留取相应的样本并记录相关的临床信息。研究期间发现11位患者被诊断为HCC,根据巴塞罗那分期(BCLC)将其定义为极早期HCC。在诊断极早期HCC时,诊断模型同样保持了较高的诊断效率:针对HCC-48w患者,诊断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9(95%CI:0.628-0.950),以约登指数最大为原则,以0.28为最佳截断值时,Pre HCC对极早期HCC的检出率为80.00%(8/10);而AF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599(95%CI:0.355-0.843),同样以约登指数最大为原则,以8.75μg/L为最佳截断值时,AFP对极早期肝癌的检出率为36.36%(4/11)。针对HCC-24w患者,诊断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30(95%CI:0.532-0.928),AFP的曲线下面积为0.824(95%CI:0.645-1.000),但Pre HCC与AFP针对HCC-24w患者,以各自约登指数对应的最佳截断值,对极早期肝癌的检出率均为72.72%(8/11)。可以看到在预测极早期HCC时,诊断模型Pre HCC同样保持着较高的检出率。以上结果提示了,在N-糖标志物基础上建立的诊断模型对HCC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且在极早期HCC的诊断同样展现了较高的应用价值,为实现HCC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方法。第四部分:基于N-糖指纹图谱及临床实验室指标对肝细胞癌血管侵犯的术前预测研究血管侵犯分为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和大血管侵犯,肝癌中大血管侵犯主要发生于门脉系统中,通常称之为门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目前大量研究表明,MVI与PVTT影响着HCC患者外科手术方式,术前有效地评估患者发生MVI或PVTT的风险,有助于指导采用合理的外科治疗方式。本研究纳入本院2015年至2018年间符合纳入排除标准行肝切除治疗的患者1839例,以2016年6月为截点,961例患者进入训练组,878例患者进入验证组。在训练组中得到与血管侵犯相关的3个N-糖结构NG1A2F(Peak4)、NA3Fb(Peak9)以及NA3Fc(Peak10)的基础上,与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得到的与血管侵犯相关的实验室指标相结合,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得到血管侵犯的预测模型VI-G+=-0.015×Age+0.139×Peak9+1.041×Peak10-0.031×TP+0.158×log AFP+0.338×log PIVKA-II+0.619×AFP-L3+0.577,该诊断模型在训练组中对预测是否存在血管侵犯的ROC曲线下面积可达到0.739(95%CI:0.708-0.771),AFP的曲线下面积仅为0.672(95%CI:0.637-0.706)。此外在鉴别M0 vs M2以及M0-M2 vs PVTT时,训练组及验证组中诊断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均达到0.700以上,而与之相比,AFP曲线下面积均不足0.700。Kaplan-Meier曲线及COX回归分析均进一步证实,诊断模型VI-G+是HCC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可见,N-糖指纹结合临床实验室指标建立血管侵犯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血管侵犯的发生,并且通过不同的截断值对患者血管侵犯发生风险进行分层,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第五部分:N-糖指纹图谱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特征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仅次于HCC的原发性肝癌的第二大组织学类型,ICC进展更为迅速,且对放化疗均不敏感,导致ICC预后较差。此外,临床使用影像学方法对ICC进行诊断,存在被误诊为HCC的可能性。因此,ICC与HCC的鉴别诊断与ICC患者的早期筛查同样重要。本研究纳入本院2014年-2018年间行手术切除且经病理确诊为ICC患者244例,HCC患者270例,临床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患者59例,用于分别构建ICC早期诊断模型及ICC与HCC鉴别诊断模型。差异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A2(Peak5)为I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临床实验室指标结合构建ICC早期诊断模型ICC-G+=-1.382×Sex+0.432×Peak5+0.082×CEA+0.005×CA199-15.635(Male=1,Female=2)。诊断模型在训练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可达到0.911(95%CI:0.844-0.978),在验证组中亦可达到0.800(95%CI:0.677-0.907),而CA19-9的曲线下面积在训练组中仅有0.690(95%CI:0.561-0.820),在验证组中为0.884(95%CI:0.797-0.972),可见所构建的诊断模型在预测稳定性上总体优于单用CA19-9。对于ICC与HCC的鉴别本部分研究同样构建了鉴别诊断模型IHCC-G+=0.020×AFP-0.057×CA199+2.553×Peak2+18.448×Peak10-7.190,同样在训练组及验证组保持了0.800以上的曲线下面积,均优于单用AFP以及CA19-9时的鉴别效率。以上结果提示,N-糖标志物结合临床实验室指标建立的诊断模型对ICC的早期诊断及ICC与HCC的鉴别诊断都展示了良好的诊断效能,为临床ICC的早期筛查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新手段。
其他文献
目的:验证星形胶质细胞膜蛋白Glia CAM蛋白在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上特异性表达,并建立从脑脊液中富集此类Glial CAM蛋白表达阳性外泌体亚群的方法,为下游蛋白组学研究和基因组学研究做准备。方法:通过差速离心法从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基中提取外泌体,应用流式细胞技术、Western Blot技术、NTA检测技术及TEM检测技术验证离心提取物为外泌体,且Glial CAM蛋白在此类外泌体样
目的:胃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对其可能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探究,可加深对胃癌发病机制的认知,并合理评估其在胃癌诊疗中的潜力与价值。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被认为在众多疾病的发展包括恶性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它亦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本研究在实验组前期获得的芯片检测结果中选取未被报道过的目标lnc RNA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扩大胃腺癌组织样本量验证其表达水平,并对其在胃腺癌
目的: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其中胃腺癌的发生率占胃恶性肿瘤的95%,是胃癌组织学类型中最多见的一种。目前长链非编码RNA参与胃腺癌的发病机制已被证实。本研究旨在通过发现一全新的长链非编码RNA,探究其在胃腺癌组织和细胞株中的表达并结合样本所对应的临床病理资料,在分子层面初步揭示其在胃腺癌的发病机制中所发挥的功能,寻找全新的胃癌早期诊断的体外检测标志物及胃癌靶向治疗潜在的靶点。方法:(1
目的:调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难治性高血压(resistant hypertension,Rs HT)及顽固性高血压(refractory hypertension,Rf HT)患者的患病情况,并分析人群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与合并症的关系,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式,纳入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就诊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难治性高血压
【目的】通过分析健康人群和中老年人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以达到加强对老年人肺栓塞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7年5月-2019年5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确诊的、年龄≥40周岁的109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材料,对照组为同时期年龄≥40周岁的96例无肺栓塞者的病史资料,包括存在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辅助检查等,将对照组和肺栓
背景与目的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之一。目前主要根据电生理,主要分为脱髓鞘型(CMT1)、轴索型(CMT2)以及中间型。迄今为止,CMT的突变基因已达100多个,但仍有约20%–40%CMT患者未发现遗传原因。本病致残率较高,目前该病缺乏有效控制药物,目前有较多研究致力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并且正在进行或计划进行多个临
目的:通过对回盲部病变患者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评估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结核抗体检测相比在肠结核(ITB)诊断上的优越性,进一步探讨T-SPOT.TB在回盲部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1月1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内镜下发现回盲部病变且有行T-SPOT.TB、TST、结核抗体检测的住院患
目的:随着我国儿童肥胖问题益发凸显,临床中常易将隐匿阴茎与肥胖引起的埋藏阴茎相混淆。本次研究通过测量隐匿阴茎、埋藏阴茎及包茎的腹壁阴茎角,为隐匿阴茎与埋藏阴茎的临床鉴别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隐匿阴茎19例,埋藏阴茎7例,包茎19例,分别测量身高、体重,计算身体质量指数,判断患儿的肥胖程度,分别记录为正常、超重、肥胖。拍摄站立位侧面、平卧位侧面的下腹部
目的:1.澄清癌症患者生存痛苦的概念。2.了解中青年晚期癌症患者生存痛苦的体验。3.从家庭照顾者视角了解中青年晚期癌症患者生存痛苦的表现形式。方法:1.采用Walker和Avant概念分析方法对癌症患者生存痛苦的概念进行分析与澄清。2.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选取福建省某宁养院的18位中青年晚期癌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后,采用Colaizzi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甲苯胺蓝组织切片染色和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简称qPCR)检测幽门螺杆菌(HP)两种方法结果和程度的一致性;探究HP菌株分型及分析HP菌株分型与胃黏膜活检组织形态(萎缩程度、肠化程度、有无淋巴组织增生、腺上皮瘤变程度)及HP阳性程度的相关性;探究HP阳性患者中克拉霉素耐药位点A2142G、A2143G突变情况,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