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绰号翻译方法的研究——基于《水浒传》两个英译本的比较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绰号,也称“外号”,是姓名之外的一种称谓,常由他人根据此人特征或生活环境而施加,施受多在非正式场合。其特点是形象生动,是文学创作中一种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有着深厚的社会和文化意义。《水浒传》作为我国文学瑰宝,是中华古典文化集中体现的代表之一,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水浒中大量人物绰号的使用为塑造人物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由赛珍珠和沙博里翻译的《水浒传》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和研究价值,具有高度代表性。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与推动,隐喻研究更多地从修辞学视角转向了认知语言学的探讨,尤其以1980年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标志。此后,隐喻已成为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概念隐喻理论强调人们的体验和认知能力在语义解释中的重要作用,其一些原理,诸如体验基础,隐喻认知机制,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等可以很好的解释翻译中的一些现象,从而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文尝试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收集《水浒传》(限于前70回)中所有共计132个绰号为语料,将其分为社会习俗、物质、宗教等6个层面,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阐释相结合的方法,对赛珍珠和沙博里两译本绰号的5种译法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了二者在绰号译法上所表现出的特征及其原因。经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两译本在绰号翻译方法上存在以下特征。第一个特征为:两译本绰号翻译方法总的倾向不同,赛珍珠倾向归化而沙博里倾向于异化;第二个特征为:在不同层面,两个译本对译法的选择会有所变化;第三个特征为:两译本绰号的译法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即相同,相似和不同。而且在不同层面,两译本翻译方法的相似度有很大差别。  隐喻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跨域映射的认知机制。翻译是将一种语言变为另一种语言的一次喻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体验基础和隐喻认知思维对翻译方法的选择有很大影响。由于在生理结构、思维模式、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对这些方面的体验会导致许多共同和不同的认知范畴存在,所以译者有普遍性和个体性的两种体验和认知。由于共性,两种语言中存在相同或者相似的概念时,译者会基于普遍性的体验和认知,在隐喻机制作用下,在目标域中选择相同或相似的概念,采用相同或相似的译法来与源域概念进行映射,并且倾向于异化;反之,由于异性,相同概念在两种语言中却有不同意象或概念完全不同时,译者会基于个体性体验和认知取向的差异,在隐喻机制作用下,在目标域中以相似性为条件选择同一概念的不同特征层面或不同的概念,采用不同的译法来与源域概念进行映射,并且倾向于归化。在6个不同层面上,译者的普遍性和个体性的体验与认知有很大不同,故译法也会有所不同。译者的普遍性体验和认知越多,个体性差异越少,译法相似度就越高;反之亦然。
其他文献
艾丽斯.默多克是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和哲学家,善于通过小说传达自己的哲学和伦理理念,其小说以广博的哲学思想而著称。本文以行为者为基础的美德伦理学理论为支撑,结合柏拉图的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应对新的国际形势,各国都在探求文化外交的新方式。日本也在对文化外交充分重视的基础上,为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不断寻求着文化外交的明确理念和方法
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逐渐地翻译也被纳入了文化研究的范围,比如意识形态的影响、后殖民主义的影响、民族歧视以及女性主义的影响。而女性主义研究在不断发展中也认识到历史文化
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言最典型的代表,是语言交际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对模糊限制语从语义和语用视角的研究以及对其在不同文体中的分析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值得注意
“重点中学”在很多人看来都是跟高升学率和好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相联系的,而事实真的如此吗?重点中学也有后进生,他们的情感现状是什么呢?  近几年,很多学者都很重视情感在
拉尔夫·埃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1952年,他发表了使他闻名美外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该书于1953年获得了美国图书奖,并被称为美国二战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在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