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迷失的自我——从成长小说的视角分析《看不见的人》的成长主题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尔夫·埃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作家。1952年,他发表了使他闻名美外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该书于1953年获得了美国图书奖,并被称为美国二战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在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及世界文学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自《看不见的人》1952年问世以来,许多评论家从写作技巧、主题思想以及广博的文化渊源等不同角度对该小说进行了解读。批评方法的多元性、切入角度的多样化说明了小说自身的包容性。但是,综观这些研究成果,至今还少有评论家从成长小说这一独特视角对该作品的成长主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选择从成长主题这一角度切入,从个人、文化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剖析《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是如何在敌对的环境里获得对自己、对黑人传统、对社会的认识,发现自己无形的荒谬处境,并由此认识到自己的真正身份所在的;并进一步从成长小说的基本叙事模式、成长引路人、成长中的顿悟三个方面探讨《看不见的人》中所体现的成长小说的普遍特征,以期全面把握《看不见的人》的中成长主题的内涵。  本论文共包括五部分。  绪论部分对作家拉尔夫·埃里森及其作品《看不见的人》做了简要介绍,并综述了自该小说问世后批评家对其所进行的研究。  第一章是理论框架,主要介绍了成长小说的定义,其在欧洲和美国的发展,以及成长小说的特点。作为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成长小说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悠久的创作传统。  第二章主要从自我意识、文化意识和社会意识的觉醒三个方面论述了《看不见的人》的成长主题。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经历了从无知到经验的心理发展过程。在经历了一系列背叛和幻灭之后,他才丢掉了希望通过迎合白人获取地位和成功的幻想,成长为一个成熟、内省并对自己有了正确认识的人。主人公文化意识的觉醒开始于他逐渐接受一直以来感到羞耻并极力掩盖的黑人传统和文化。正是从黑人音乐和黑人民间传说中吸取的力量和勇气帮助他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主人公社会意识的觉醒是在他丢弃成长道路上所信仰的不同意识形态后实现的。经历各种幻灭后,主人公最终意识到自己的无形。主人公只有意识到自己的无形才能变得有形,才能获得一个真正的社会身份,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第三章从成长小说的基本叙事模式、成长的引路人和成长中的顿悟三个方面探讨了《看不见的人》中所体现的成长小说的普遍特征,来界定《看不见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看不见的人》继承了“天真—诱惑—出走—考验—迷惑—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的成长小说的叙事模式,揭示了美国黑人青年在白人主宰的世界里成长的艰辛。主人公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成长引路人和经历的成长顿悟促使了主人公自我意识、文化意识和社会意识的觉醒,从而完成了自己从无知到成熟的蜕变。  通过以上分析,本论文得出结论:《看不见的人》是一部经典的现代成长小说。通过对主人公自我迷失—自我探求—自我实现的成长历程的描述,《看不见的人》揭示了二战后美国黑人对自我本质和存在意义的思索和探求,具有广泛,深刻的社会意义。《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对迷失自我的现代人如何走出生活和精神困境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姓名不仅是人们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人们了解一个社会及其文化诸多方面的一扇信息窗口。一个民族的历史、语言、心理、宗教、习俗以及道德价值观念都隐含在人们的姓名当中。对
艾丽斯.默多克是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和哲学家,善于通过小说传达自己的哲学和伦理理念,其小说以广博的哲学思想而著称。本文以行为者为基础的美德伦理学理论为支撑,结合柏拉图的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应对新的国际形势,各国都在探求文化外交的新方式。日本也在对文化外交充分重视的基础上,为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不断寻求着文化外交的明确理念和方法
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逐渐地翻译也被纳入了文化研究的范围,比如意识形态的影响、后殖民主义的影响、民族歧视以及女性主义的影响。而女性主义研究在不断发展中也认识到历史文化
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言最典型的代表,是语言交际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对模糊限制语从语义和语用视角的研究以及对其在不同文体中的分析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值得注意
“重点中学”在很多人看来都是跟高升学率和好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相联系的,而事实真的如此吗?重点中学也有后进生,他们的情感现状是什么呢?  近几年,很多学者都很重视情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