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室对山东送检病的病鸭进行病原鉴定与病毒分离。通过PCR鉴定与基因测序,送检病料诊断为新型鹅细小病毒(Novel goose parvovirus,NGPV)感染,分离的病毒并命名为NGPV SD15株。以NS1和VP1基因构建分子遗传进化树,结果显示NGPV SD15株与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在同一进化簇。以NGPV SD15株为接种物,肌注40只1日龄樱桃谷鸭,饲养6周,监控实验动物的体重、喙长。同时,收集心、肝、脾、肺、肾、十二指肠和直肠等组织,进行病毒拷贝数检测,并检测病理变化及病原的组织分布情况。从第3周后NGPV SD15株病毒感染的实验组鸭开始出现生长迟缓、腿部易骨折等症状,但没有明显的大舌症状。在感染6周后,感染组鸭的体重为1.80±0.22 kg,喙长为5.65±0.35 cm,对照组鸭的体重为2.21±0.26 kg,喙长为6.33±0.35 cm,感染组鸭的体重和喙长均极显著低于同时间的对照组鸭的体重和喙长。剖解并未发现组织内脏明显病变,用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quality PCR,qPCR)方法对组织内病毒拷贝数进行检测,发现病毒含量在以上组织之间无明显差异。基于鼠抗NGPV多克隆抗体为一抗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Immnohistochemistry,IHC)对病毒的组织分布进行观察,发现病原阳性信号均匀分布于以上组织中。组织病理观察发现感染组鸭的部分肝细胞轻度水肿,出现空泡变性,脾脏髓质区的脾小体减少甚至消失,淋巴细胞减少。将NGPV SD15接种9日龄鸭胚,盲传3代后NGPV SD15株病毒能在感染后48h-60 h致60%鸭胚死亡。尿囊液中病毒的拷贝数为105.0-106.5 copies/mL。将第4代NGPV SD15感染的鸭胚尿囊液接种50%汇合的鸭胚成纤维细胞(Duck embryo fibroblast cells,DEFs)并盲传。盲传4代后NGPV能导致DEFs出现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细胞样品的病毒拷贝数为104.5-106.0 copies/mL。同样的方法接种鹅胚成纤维细胞(Goose embryo fibroblast cells,GEFs),发现NGPV SD15株病毒不能导致GEFs出现CPE,并且病毒拷贝数从105.3 copies/mL下降到103.8copies/mL。同时检测NGPV SD15株对DEFs的细胞毒性,发现感染96 h后NGPV对DEFs有明显的细胞毒性。以鼠抗NGPV多克隆抗体为一抗进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NGPV SD15株第10代的病毒生长曲线。结果显示:在DEFs上,病毒阳性信号从72 h开始大量增加,96 h为最高峰。病毒增殖对数期在72-96 h,平台期在为96-120 h。同时,用PE Annexin V和7-Amino-Actinomycin双色染色法来观察NGPV SD15株致DEFs凋亡情况,发现NGPV主要引起感染细胞死亡,不诱导细胞凋亡。综上,本实验对临床分离的NGPV SD15株进行动物回归实验,初步研究了NGPV SD15株的在鸭体内分布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变化。初步明确了NGPV体外增殖特性。本为NGPV的致病与增殖机制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