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枪支暴力事件是美国社会重大的公共议题之一,2018年更是美国枪支暴力事件最严重的一年。此后,各种有关枪支暴力事件的政策和新闻相继涌现,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纷繁多样的报道体现了不同媒体背后各国对枪支暴力事件所持的不同态度和意见。批评话语分析是进行新闻文本分析的有效方式。它旨在透过语言表面形式,揭示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而此前,国内对于美国枪支暴力事件的语言学研究相当少。并且在先前学者的研究中,批评话语分析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然而结论的有效性饱受质疑。因此,针对枪支暴力事件,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对比分析有其研究的价值性。鉴于此,本研究采取费尔克劳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型,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官网搜集美国枪支暴力事件的相关报道,自建两个小型语料库,分别是24136字符和24344字符,旨在从微观到宏观层面对美国枪支暴力事件文本进行批评话语对比分析。微观层面,主要借助语料库工具Ant Conc 3.4.3,从“高频词”、“索引行”、“搭配词”对《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中美国枪支暴力事件语篇进行对比分析。宏观层面,主要从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层面展开。在话语实践层面,结合两个报纸中枪支暴力事件语篇的语言使用特征进行文本解读和意识形态分析;在社会实践层面,从体制、情景、社会文化三个语境因素对中美新闻报道中产生的立场倾向和意识形态进行社会联系和解读。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语篇分析的表现为:《中国日报》关注美国公民人权、受害者和伤亡情形以及美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华盛顿邮报》关注枪支暴力事件的成因,并且企图减少相关主题的报道来弱化对美国民众的消极刺激。其次,《中国日报》中“枪支”一词的搭配词传达出坚定、积极的语义倾向;《华盛顿邮报》中呈现一些关乎政治和消极语义倾向的搭配词,并且与“枪支”一词搭配的动词语义效力弱于《中国日报》中出现的同类词。(2)话语实践分析的表现为:《华盛顿邮报》企图利用具备一定精确性和不具精确性两种消息来源来弱化信息接受者的消极刺激,同时揭示美国政府在严峻事实面前避重就轻,以此实现其政治利益;《中国日报》主要运用不具精确性的消息来源报导枪声和伤亡数量情形,可以推测出中国关心人民的疾苦、祈愿和平的愿景和反对一切形式的枪支暴力。其次,《中国日报》中直接引语占据大量的比例,揭示了《中国日报》注重报道的权威性和真实性;《华盛顿邮报》运用过量的间接引语报导,削弱了报道真实性的同时也有意隐藏一些服务于美国政府的意识形态。(3)社会实践分析的表现为:美国国会两党控枪之争的背后,有着体制、情景、社会文化层面的诸多因素。即使是严重的枪支暴力事件频繁上演,最终美国政府给出一些避重就轻的原因起到了暂时的回应,并用一些温和、循序渐进的应对措施使问题不了了之。中国无论是体制,情景,还是社会文化背景上,都对枪支有着严格的管控,并且针对枪支暴力有相关的法律或草案加以说明。同等重要的是,中国自始至终一直主张和平的做法深入人心。本研究的意义体现为:(1)批评话语分析与语料库语言学的结合有助于为批评话语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2)了解中美报纸对于同一事件报道的不同语言使用策略,实现文化他者的呈现和解读,进而促进跨文化的交流。(3)为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与美国枪支暴力事件相关话题的外宣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