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伊夫林·沃《一把尘土》中的“逃离”主题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a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夫林·沃是英国20世纪著名的讽刺小说家。创作于1934年的《一把尘土》被誉为沃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也是其最成熟的作品。小说以一个贵族家庭的解体为主线,描写了一战后人们在精神上的颓废和信仰上的道德迷失,突出了在这种精神废墟中人们选择逃离的主题。
  心理抗拒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雷姆提出。在他看来,心理抗拒理论的实质是人们相信对自己的行为拥有控制权。因此,当这种自由受到限制时,人们会潜意识地选择逃离所受到的限制,实现自由的重建。本文从布雷姆的心理抗拒理论出发,结合当时英国社会的特殊历史背景,来探讨小说《一把尘土》中人物的逃离现象。
  论文选取约翰·比弗、布伦达·拉斯特和托尼·拉斯特三个典型人物,以虚荣、欲望和懦弱三个层面的人性特点为焦点,在“传统”和“道德”的维度下对《一把尘土》中人物的逃离现象进行分析,指出他们各自逃离的原因分别是:在消费社会下人们对身份认同的焦虑,在物欲时代女性对欲望的膨胀和在转型社会中人们对新道德秩序的困惑。
  论文的导语部分梳理了前人对《一把尘土》的研究成果,简要地介绍了心理抗拒理论,并在对小说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个具体问题:约翰·比弗为何选择与布伦达通奸的方式来获取上流社会的虚幻头衔,借此逃离平庸无名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力量驱使布伦达·拉斯特不顾世俗的眼光追求与比弗的不伦之恋?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托尼·拉斯特是如何困于传统观念与新观念的夹缝之中?又是何种原因促使他逃离当时世俗的社会?正文第一章主要探讨约翰·比弗在虚荣的驱使下产生的逃离心理。出身于城市资产阶级的约翰·比弗一直徘徊于上流社会边缘,强烈的虚荣心使他一直有“贵族情结”。当与布伦达的奸情传开之后,他迅速成为上流社会茶余饭后的谈资。这正是他逃离平庸无名的生活,获取身份认可的最佳捷径。第二章分析了布伦达·拉斯特在欲望的催化下产生的逃离心态。在约翰·比弗花言巧语的诱导下,布伦达的欲望萌芽,为了逃离灰暗无趣的乡村生活,她不顾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一步步迷失在情感欲望的漩涡里。在与比弗通奸的这段时间里,她的内心从愧疚到冷漠和自私,一直被不断放大的欲望所挟持,最终坠入了精神荒原。第三章主要阐述了托尼·拉斯特在懦弱的隐忍下产生的逃离状态。通过剖析托尼·拉斯特的悲剧生活,他的逃离折射出他懦弱的性格特征。在工业资本主义的影响下,传统的道德体系分崩离析,托尼在传统观念和新观念的夹缝
  中痛苦不堪,在社会中难以找到生存的栖息之所,最后选择逃离这个扭曲病态的世俗世界,去寻找被历史掩埋的古城,追寻心灵的港湾。
  通过对三个典型人物逃离现象的剖析,伊夫林·沃在小说中呈现了人们在转型时期的焦虑情绪和道德困境。在当时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只能寄希望于“逃离”来摆脱困境。但是,三人的逃离都以失败告终。约翰·比弗虽然费尽心机,却依然未能实现自己的“贵族梦”;裹挟在传统观念中的布伦达也未能收获梦寐以求的纯洁爱情;在现代新文明的强势倾轧下,托尼也未能守住贵族在现代社会的最后一方“净土”。这些逃离的失败都表达了伊夫林·沃对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深刻反思,也暗含了他对建立新型道德秩序的希冀与展望。
其他文献
在中国高校,作为英语学习四项基本技能之一的英语写作是最薄弱的一环。在课堂教学中,写作教学也未得到足够重视,常被认为只要掌握一定词汇量、语法正确、学生便能写出一篇好文章。然而在每年的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中,学生作文却被发现是语言贫乏,内容空洞,重点不突出等等。  作为显性修辞的修辞格,尤其是一些常见的修辞格,对写作效果的提升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本研究选择一些常用的英语修辞格,进行以写作运用为
学位
第二语言口语流利性是二语习得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评判学生外语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二语语块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关注,这也为二语口语流利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语块是能表达一定意义且具有相对完整结构的、兼具词汇与语法特征的多词单位。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使用与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关系上,结合口语流利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针对高三年级
学位
期刊
《哈姆雷特》和《离骚》两部文学巨作在中西方文学史上甚至世界文学史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自从它们面世以来,就受到读者喜爱和学者们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对两部文学作品所进行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不断涌现。两部作品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其中的一个相似处便在于作品主人公哈姆雷特和屈原在需要作出重要决定的关键时刻都选择了延宕。他们一再延宕,他们因为延宕
学位
语言政策的产生由来已久,但语言政策作为独立研究领域出现的时间却不长。20世纪50年代,外国有关学者才开始对语言政策进行专项研究。随后,中国学者相继也开展了对语言政策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本文以中美语言政策为研究对象,对中美语言政策的发展历程做全面梳理,并从通用语言政策、少数民族语言政策、外语政策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第一章,本文首先提出了中美语言政策对比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并对以往中美语言政策的相
学位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一门高校语言基础课程,是在校大学生学习并掌握英语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在校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职的大学英语教师身负此重任,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发展也是会影响其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位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又持续的过程。具体来说,一名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包括
学位
20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在其著作《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中提出了一套翻译批评理论,为译评者全面、系统、客观地评估译文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模式。在布勒对语言功能分类的基础上,赖斯将文本划分为四种类型: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施为型文本和视听型文本,并提出,对不同类型的文本有不同的翻译策略和评价标准。  中国的诗歌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唐诗
学位
网络语言,从本质上看,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它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产物,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基于社会语言学的语言变异和语言与社会共变理论,本文在收集的3000多条网络语言语料的基础上,分别从语音,词汇,语法变异现象对英汉网络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的异同点;并从社会文化因素的角度对导致两者在变异中体现出的异同点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英汉网络语言都存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层面的变
《女勇士》以中国为背景,通过给付想象力的虚构和简洁的白描,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生活在艰苦创业华人圈中的小女孩的童年生活及她周围的女性的现实生活。作品熔美国华人街受歧视、受压抑、贫困、不安定的华人生活现实与中国传统的神仙鬼怪、仙风道骨、自由战斗的女英雄故事等于一炉,展现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白人主流文化的双重影响和压迫下,主人公饱受两种不同质文化冲突所带来的痛苦及最终对实现融合的努力。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
学位
梭罗的代表作品之一《缅因森林》记录了他在森林中的旅行,表达出梭罗对植物的爱好和关注、对印第安人的研究以及对荒野与文明关系的思考。本文试图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缅因森林》中的生态主题,揭示人与自然和人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中的其他生物和谐相处;人应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满足而非物质上的满足。  本文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从梭罗及其文学作品出发,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
学位